三颗明珠,同时闪耀!中国如何集齐造船工业顶级皇冠

万吨巨轮劈波斩浪,背后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宏大叙事。

2025年11月5日,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交付入列,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短短几天后,爱达邮轮宣布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已完成85%建造进度,计划于2026年底交付。

而在9月下旬,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17.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海韵”轮在大连交付。航母、大型邮轮、LNG运输船——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至此已全部被中国摘取。

三颗明珠:为何难得?

造船工业的竞争历来是国家间工业实力的较量。航母、大型邮轮和LNG运输船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它们因建造物量巨大、建设周期长、工艺要求高而闻名于世。

能够同时设计、建造并交付这三类船舶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凤毛麟角。截至2025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具备这三种顶级船舶设计、建造和交付能力的国家。

这三类船舶各自面临着截然不同的技术挑战,体现了多领域的技术极限。

航母是国防与综合工业实力的体现,作为移动的海上机场,需要整合复杂的武器系统、雷达侦测、舰载机起降等军事技术。

大型邮轮代表高端消费与系统集成能力,堪称“海上浮动城市”,需要处理数千人的居住、饮食、娱乐和安全管理,对舒适性、安全性和系统集成提出极高要求。

LNG运输船则代表能源运输与材料工艺实力,被称为“海上超级冷冻车”,需在零下163摄氏度的极低温下运输液化天然气,对材料工艺和绝缘技术有着苛刻标准。

福建舰:从改造到并跑

中国航母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改造到自主研制的艰辛道路。中船江南造船内装部部长乔佳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这一历程:“辽宁舰当时是老的船,买回来改造,一些设备更换,到山东舰,我们复造了一条,但是已经比辽宁舰有改进了。到福建舰,它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一条船。”

福建舰作为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是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空母舰。这一技术突破的意义非凡,使其成为目前全球吨位最大的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整舰国产化率超过98%。

福建舰的先进技术性能令人瞩目:配备三套电磁弹射装置和新型舰载机拦阻系统,具备对2至70吨级各类舰载机的全谱系支持能力。

从冷启动到具备起飞准备状态仅需15分钟,单日最大舰载机出动能力可达270至300架次。这些性能指标充分展现了我国航母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乔佳在谈到航母对未来海防的意义时表示:“有了航母,就意味着我们在海洋上就可以到更远的地方,从近海防卫到远海防御。”

爱达邮轮:浮动城市的诞生

就当福建舰交付入列之际,中国大型邮轮建设也传来喜讯。在第十八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上,爱达邮轮正式发布大湾区运力部署计划。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将于2026年8月首次部署深圳母港;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计划于2026年底交付后在广州开启母港首秀。

大型邮轮的建造难度在于其极端的系统复杂性和集成度。邮轮宛如一个在海上航行的现代化城市,需要整合居住、餐饮、娱乐、动力、安全等众多系统,同时对舒适度和环保性有着严苛要求。

“爱达·花城”号相较于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总吨位更大、长度更长,舱房数增至2130间,并新增多种套房房型,满载游客量可达5232人。如此庞大的载客量,对其安全管理和服务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

国产大型邮轮的连续建成,标志着中国在高端消费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具备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

LNG船:极低温下的材料革命

在能源运输领域,LNG运输船的设计建造同样代表了一个国家在材料科学和精密制造方面的最高水平。

2025年9月30日,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17.5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海韵”轮在大连交付。该船总长295米、型宽46.4米、型深26.2米,设计吃水11.5米,液货舱总舱容17.5万立方米,可以停靠全球绝大多数的大型液化天然气岸站。

LNG运输船的核心技术挑战在于维持零下163摄氏度的极低温环境,确保液化天然气在长途海运中不蒸发、不泄漏。这对钢材、绝缘材料和密封技术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要求。

10月30日,中国海油中长期FOB资源配套LNG运输船建造项目二期首制船,在盐城“绿能港”顺利完成全部气体试航任务。

这是国内首次实现“长距离 跨区域”新建大型LNG运输船气试,标志着我国自主掌控清洁能源远洋运输链又迈出关键一步。

更令人振奋的是,沪东中华研发建造的17.4万立方米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米赫泽姆”号等2艘新船的交付,使沪东中华历史首次实现单月交付4艘高附加值、高技术的LNG运输船,创下单月交付数量新纪录。

三珠同耀:中国造船业的跨越与未来

航母、大型邮轮和LNG运输船的同时突破,背后是中国造船工业整体实力的跃升。乔佳在总结中国航母研制之路时指出了几个关键因素:

“我们现在具备全国产进行工业配套的能力,所有这些设计的东西我们自己都能做。第二个大方面,我觉得人是很关键的。

像总体设计所,他们经历过第一条船、第二条船,所以到第三条船,有了人才梯队储备。第三个方面,我觉得是基于辽宁舰,山东舰,我们国家在航母标准规范上,填补了空白。”

这种全方位的工业能力提升,正是中国能够同时攻克造船业三颗明珠的根基所在。

从航母钢板加工到邮轮内装设计,从LNG船低温材料到电磁弹射系统,中国造船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人才梯队。


谈及未来发展方向,乔佳展望道:“我觉得将来几个词可以形容,第一个更大,平台更大;第二个更快,我们的动力更强;第三个就是我们的飞机更多,我们舰载机的品类会更多;第四我们会更智能,无论是我们船的自身操控,还是我们配套的这些舰载机,包括我们整个的体系作战,会越来越智能。”

这一展望同样适用于整个中国造船业。随着三颗明珠的同时闪耀,中国造船工业正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从制造向创造跨越。

展望未来,中国造船业正朝着更大、更快、更智能的方向迈进。乔佳对此充满信心:“我们在数量上还有差距,但是我们已经从有到优,相当于已经走到了并跑这一步,但我们整船的技术含量和先进程度,包括吨位,希望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实现从并跑到领跑。”

三颗明珠同时闪耀,照亮的是一个大国向海图强的宏伟蓝图,也是一个民族工业复兴的壮丽征程。

参考文献

《福建舰正式交付入列,我国进入三航母时代》,央视新闻,2025年11月5日

《中船江南造船内装部部长乔佳专访:中国航母发展之路》,新华社,2025年11月8日

《爱达邮轮发布大湾区运力部署计划,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将于2026年底交付》,中国交通报,2025年11月10日

《第十八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在广州开幕》,南方日报,2025年11月9日

《我国自主研发设计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海韵”轮在大连交付》,中国船舶报,2025年9月30日

《中国海油LNG运输船完成跨区域气体试航》,中国能源报,2025年10月30日

《沪东中华创单月交付4艘LNG运输船新纪录》,上海证券报,2025年11月2日

《全球造船业“三颗明珠”齐聚中国,我国成唯一具备三种顶级船舶建造能力国家》,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2日

来源: 桂粤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