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鲇鱼上竿
【释义】:像鲇鱼爬竹竿一样,比喻上升艰难或被迫做极困难的事。常与“步步艰难”“逆水行舟”等情境呼应。
【出处】:典出北宋·欧阳修《归田录》:“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不得一馆职……初受敕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刁氏对曰:‘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
【拓展】:“鲇鱼上竿”常与“逆水行舟”“缘木求鱼”等成语并列,形容违背事物本性、难以达成的困境。例如:让不善言辞的工程师去做销售,简直是鲇鱼上竿;在传统行业推行颠覆性改革,亦会遭遇鲇鱼上竿之困。反义词如“如鱼得水”“顺风顺水”,则形容环境适宜、进展顺利。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鲇鱼”主要指鲇形目鱼类,它们体表富含黏液,缺乏鳞片覆盖。这种特殊的身体构造在水中游弋时优势明显,但在离开水体或试图攀附垂直表面时,却成为致命的弱点——这正是自然法则对“违背天性者”的残酷考验。
小档案
名称:土鲇(常见代表)
英文名:Oriental River Catfish
学名:Silurus asotus
体长:25~50厘米
体重:0.5-3千克
隶属科目: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鲇形目,鲇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东亚淡水流域,从江河湖泊到稻田沟渠均有栖息。
魅力写真:

水中游弋的鲇鱼(图片来源:[1])

鲇鱼体表是一层厚厚的黏液(图片来源:[1])
外形特征:
鲇鱼体表光滑无鳞,呈灰褐色具云状斑纹。头扁口阔,上下颌各具一对长须。皮肤富含黏液腺,分泌的黏液富含黏多糖蛋白,遇水后体积可膨胀500倍形成保护层。
生活习性:
鲇鱼是典型的底栖肉食性鱼类,以小型底栖鱼类、虾类和水生昆虫为食;主要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的中下层水域,昼伏夜出,常伏身于水草丛生的底层,等待猎物靠近后吞食;能在水质较差的环境中生存,且生长速度快。
奇闻轶事:鲇鱼效应能激发团队活力,真的假的?真的!
在遥远的北欧,挪威人对沙丁鱼情有独钟,特别是对于新鲜沙丁鱼的偏好,其鲜美滋味让食客们赞不绝口。在市场上,活沙丁鱼因其稀缺性和高品质,价格远高于冷冻产品,这一现象激发了渔民们探索保持沙丁鱼存活的方法以确保到达港口时仍能保持鲜活状态。
然而,由于沙丁鱼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运输过程中的轻微波动就可能导致它们因缺氧而死亡,因此大多数情况下难以实现长时间存活。然而,有一条渔船却总是能带着活蹦乱跳的沙丁鱼凯旋,这让其他渔民既羡慕又好奇,船上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
直到该船船长去世后,人们才了解到背后的秘密:他在装载沙丁鱼的水箱中加入了几条鲶鱼。鲶鱼生性好动,作为肉食性鱼类,鲶鱼进入新环境后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行为,四处寻找“美餐”。原本慵懒的沙丁鱼们顿时如临大敌,它们为了逃避捕食者而拼命加速游动,从而避免了因静止不动而导致的窒息风险,整个鱼槽瞬间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就这样,靠着鲶鱼的 “威胁”,沙丁鱼们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种被对手激活的奇妙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作 “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即指通过引入外部竞争或刺激因素来激活内部成员潜能的一种策略,在组织管理领域被广泛应用,旨在通过引进新人、新技术或者建立新的竞争机制等方式提高团队整体的绩效。
参考文献:
[1]明明加油努力.台风“鲇鱼”与鲇鱼效应,这些自然现象你知道吗

来源: 喜涮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