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德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王维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放疗是胃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少患者对放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放疗为何不能中断及放疗后如何复查存在困惑。笔者结合临床经验,为胃癌患者详解放疗期间的关键注意事项,助患者平稳度过治疗期,提升治疗效果。

一、直面放疗不良反应

胃癌放疗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全身与局部两类。全身性不良反应中,乏力是最普遍的症状,患者常感觉身体疲软、易困倦,可能伴随食欲减退的情况;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血象下降或肝功能异常,若同步进行化疗可能加重全身反应。局部不良反应中,因放疗针对胃部,周围的肠道等消化器官易受影响,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医生会在放疗前充分评估患者身体状况,预判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也会根据需要及时给予对症治疗药物。患者无需过度焦虑,以笔者所在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例,绝大多数患者可在门诊顺利的完成放疗。但患者仍需坚持每周门诊复诊,告知医生自身感受,医生也会定期检测患者血象、肝功,监测并处理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毒副作用。

二、连续治疗不中断

放疗效果与剂量累积密切相关,中断治疗会直接影响疗效,甚至带来不必要的身体损伤,患者和医疗团队需共同努力,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从专业角度来看,放疗需达到一定剂量才能发挥作用。以临床常用方案为例,胃癌放疗通常需达到45Gy-50Gy的目标剂量。每次放疗剂量如同“搭凳子”,只有累积到足够剂量,才能“够到治疗目标”。假如仅完成10次放疗,剂量仅达20Gy左右(约处方剂量的一半),不仅无法控制肿瘤,达不到治疗获益,还会增加正常组织损伤风险。

从患者角度来说,要坚定自身的治疗信念,明白放疗中出现副作用是正常现象,如同跑步时出现疲惫期,坚持就能突破。一旦出现不适,需第一时间告知主管医生,医生会通过各种手段减轻毒副作用,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从医生角度而言,医生会在治疗前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手术范围广,可能对血象和身体状况影响较大的患者,会适当延长手术与放疗的间隔时间,让患者身体充分恢复后再开始放疗。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当然,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例如放疗机器出现故障,在北大肿瘤医院,若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会安排在晚上或周六日专门为患者进行补照,确保不影响治疗效果。

三、规范复查不松懈

放疗后的复查是胃癌长期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能评估疗效、监测副作用,更能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放疗后的复查一般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若放疗后续仍需手术或化疗,需在放疗结束后1-2个月内进行复查。此时复查重点是评估放疗对肿瘤的控制效果,评估是否存在放疗相关毒副作用,重点是为后续手术或化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第二种情况,当手术、放疗、化疗等所有治疗全部完成后,患者进入常规复查阶段。常规复查阶段,通常的频率是:治疗结束后两年内,每三个月复查一次;两年后,可调整为每半年一次。常规复查的目的,同样是及时指导患者应对治疗后的并发症,同时尽早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迹象,若不幸肿瘤出现复发转移,早期发现后通过挽救治疗仍有机会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中发现,部分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前两三年能按时复查,但三五年后便不再坚持,这种做法存在极大风险。肿瘤复发可能发生在治疗后的任何阶段,即使治疗结束多年,仍需定期监测。坚持复查是为了保障患者健康,若复查出现异常情况,医生可以及时采取合理的治疗或挽救措施,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生存获益,同时降低毒副作用,保障生活质量。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总之,肿瘤要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管理,需要长期关注和坚持。胃癌患者在放疗期间,要科学应对不良反应,坚守治疗不中断,放疗后严格遵循复查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延长生存期,提升生活质量。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