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瞬间:抬头望蓝天,或是面对洁白的电脑屏幕时,眼前偶尔有半透明的小黑影飘过,像飞舞的小蚊虫,想抓抓不住,想赶赶不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飞蚊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理性的飞蚊症是一种正常的衰老现象,如同皮肤出现皱纹,通常无需过度担忧。但是,如果您是近视超过600度的高度近视者,那么对这些“飞蚊”就需要多一分警惕,因为它可能不只是一个小问题,而是眼睛发出的重要健康警报。
高度近视:眼睛的“隐性危机”
高度近视,在医学上通常指近视度数超过600度。它不仅仅是镜片厚度的增加,更意味着眼球的形态发生了改变——眼球前后径(眼轴)被过度拉长。这个过程,就像吹气球一样,球壁会随之变薄、变脆弱。
被拉长的眼球,其内部的视网膜、脉络膜等组织也被动地承受着牵拉,从而变得更薄,更易出现退化、变性,甚至产生裂孔。一旦视网膜出现裂孔,液化的玻璃体就可能通过裂孔渗入视网膜下方,导致视网膜脱离。这是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对视力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当“飞蚊”敲响警钟
那么,如何区分普通的“好飞蚊”和危险的“坏飞蚊”呢?
生理性飞蚊(通常安全): 数量较少,形态变化不大,偶尔出现,尤其在疲劳时更明显,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
需警惕的病理性飞蚊信号(危险):
“飞蚊”突然暴增: 短时间内,眼前的黑影突然变得密密麻麻,如同烟尘或墨水扩散。
出现“闪电感”: 眼睛转动时,视野周边出现频繁、持续的闪光感,像打闪电一样。
出现固定黑影遮挡: 视野中某个方向出现固定的、幕帘状的阴影,并且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视力急剧下降: 伴有明显的视力模糊或下降。
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都可能是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前兆,需要立即寻求专业眼科医生的帮助,进行全面的眼底检查。
科学应对,防患于未然
对于高度近视者而言,定期的眼底检查是守护眼健康的“必修课”。通过散瞳后详细的眼底检查,医生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视网膜周边区域是否存在变性区、干性裂孔等潜在风险,并可以及时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激光光凝,如同“焊补”上视网膜的薄弱点,大大降低视网膜脱离的风险。
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闵寒毅院长提出,高度近视人群应建立长期的眼健康管理意识,将年度眼底检查视为与体检同样重要的常规项目。
总之,高度近视的朋友们,请务必善待你们的眼睛。不必对所有“飞蚊”都过度恐慌,但也绝不能忽视那些突然变化的危险信号。科学认知、定期检查,是守住光明视界的关键。
来源: 爱尔眼科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天津大学爱尔眼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