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省三亚市东南150公里的蔚蓝海面上,一座相当于40层楼高的巨型钢铁建筑巍然屹立,这就是“深海一号”能源站——中国首个自营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的核心设施。

2021年,“深海一号”大气田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这个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的庞然大物,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的体量,是中国人迈向深海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深海一号”大气田的诞生,是中国深海技术攻坚的缩影。2014年,中国在海南陵水海域勘探发现这个千亿方级大气田时,就意识到开发之路充满挑战。该气田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深水气田。面对深水、高温、高压等世界级难题,中国海油高峰期在100多个工段组织5000余人、17台大型履带吊进行作业。他们提前18个月顺利完成陆地建造和合龙工作。“深海一号”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高标准设计,平台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


“深海一号”能源站不仅是规模宏大,更是中国深海工程技术的集大成者。为了高效开发“深海一号”大气田,中国海油创新采用“半潜式生产平台+水下生产系统+海底管道”的全海式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专门为深水气田量身定制。在“深海一号”能源站建造安装过程中,中国工程师们实现了13项国内首创技术,突破了12项“卡脖子”技术,刷新了全球同类型平台建造速度之最。能源站的船体工程焊缝总长度高达60万米,可以环绕北京六环3圈;使用电缆长度超800公里,可以环绕海南岛一周。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深海工程技术的飞跃。

“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气田投产后,深水天然气通过海底管线接入全国天然气管网,年供气量30亿立方米,可满足大湾区四分之一的民生用气需求。到2025年6月,随着二期项目的全面投产,“深海一号”大气田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成为我国最大海上气田。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表示,“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正式投产,将使我国深海油气开发迎来新局面。对保障我国油气资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深海一号”提供的清洁能源,正为中国的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中国海油开发生产部总经理阎洪涛说:“依托已建成的海上天然气输送大动脉,中国海油将多个海上气田串联,接入国家天然气管网,助力能源结构转型,让天更蓝、水更美。”“深海一号”大气田的投产,不仅增强了能源供应能力,还通过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深海一号”成为中国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令人惊喜的是,“深海一号”不仅在国内能源领域大放异彩,还作为科考母船助力我国的深海探索。2025年,“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从青岛启航,执行中国大洋92航次第一航段。该航次期间,在“雪龙2”号船破冰保障下于北极海域完成10余次“蛟龙”号载人深潜、ROV调查和CTD采水等作业。“蛟龙”号成功实现了我国首次载人深潜北极冰区下潜、首次有人/无人双潜器极区水下协同作业。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能力持续增强,充分体现我深海科技自立自强。


“深海一号”的故事不仅激励着能源界,更在青少年心中播撒下海洋科学的种子。

2025年,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了“蛟龙探海,逐梦深蓝”深海课堂。来自北京、香港、青岛等十余所中小学共700余名师生参与了活动。活动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深海一号”科考船与北京、香港、青岛三地中小学生实时视频连线。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跨越深海与陆地的科普盛宴。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已于2025年6月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如今,它的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通过珠海、香港和海南的陆岸终端,向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输送清洁能源。

回首望去,那座屹立于深海的钢铁巨人,不仅是一个能源生产基地,更是一个国家迈向深蓝的宣言。它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深海之路,虽远必达。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李一诺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 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 新华每日电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新闻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