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

“让农业用水更高效、

让水利工程能持续” 

成了关键课题

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构建“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

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核心路径。


作为全省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的“技术智囊团”,

我院长期为省、市、县

各级提供专业支撑服务。

如今由我院推动实施的

6个省级深化农业水价改革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已全部完成建设并通过专家验收!

这些试点总结出的经验,

正成为全省可复制、

可推广的“金钥匙”。



要做好改革这件大事,

“组织架构”是第一要务。

我院从一开始就下足了功夫:

成立“院深化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

建设试点项目领导小组”

确保责任到人、协调有力。


创新建立“周调度、半月报” 

跟踪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

及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同时,还制定了“任务台账”,

把每一项工作拆分成“小目标”,

明确完成时间和成果要求,

让改革进度“稳扎稳打”。





不同灌区有不同的特点,

照搬模式行不通。

我院6个项目技术组扎根一线,

为每个试点量身定制方案,

走出了6条特色改革路。




作为国家+省级“双试点”,

改革重点是让水利工程

自己“造血”——

延续“全市统筹、镇街包干” 

的水费收缴机制,

水费通过非税系统统一进财政账户,

初步实现“水费反哺工程”;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水利工程管理单位,

分清“管”和“养”的边界,

推行“行政指导+市场化运作”,

让存量资产变成“活资金”。

这下水利工程有了持续维护的钱,

真正走出“以水养水”的新路子!


桂南水库干渠以电折水改革示范点



依托高州水库灌区电白片,

我院创新“骨干工程物业化维养” 

“田间工程差额化补贴”改革模式,

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电白模式”;


推动当地出台

《电白区深化农业水价

综合改革整体推进方案(试行)》,

瞄准“八化”目标:


农田建设高标化、灌区管理集约化

骨干工程物业化、田间工程标准化

农业水价差异化、水费收缴制度化

精准补贴动态化、用水管理精细化


“八化”落地,

灌区治理能力和用水效率

一下子提上来了!



高州水库灌区电白片冠美丝苗米基地机制建设宣传示范点




亮点是“不止于灌溉”——

深挖灌渠的文化内涵,

搭建“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的管护体系;

引入从玉集团、米埗乡村

旅游点等社会力量,

让企业和文旅公司参与

末级渠系维护、灌渠文化宣传;

形成“农业灌溉+文旅开发”双轮驱动,

灌区不仅能浇地,还能吸引游客,

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塘料总灌渠灌区企业宣传示范点




改革聚焦“精细管水”——

建立骨干工程由管护中心统管、

田间工程由水管员协管、

种植大户自主管的

“三级精细化管护模式”;


完善灌区计量体系——

自动化监测+简易水尺结合,

确保用水“每一处都能计量”;

选典型种植大户试点

“精准计量、按量收费”,

用水户节水意识明显增强,

管护效率也高了!





马宁水灌区深农供港农产品基地改革示范点




作为广东唯一的

全国数字孪生灌区试点,

这里充满“科技感”——

完善骨干和田间工程的计量设施,

实现农业用水

“精准计量、在线监测、远程调度”,

水费收缴有了硬支撑;


创新用水管理——

给养殖户装计量设备,

指导签供水协议、试点收费;

更厉害的是“多元融合”:

把智慧管理、碧道建设、

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有机融合,

现在年游客量达15万人次,

带动区域发展“节节高”!




西坑水库灌区数值赋能宣传展板




核心是“按需配水”:

结合节水改造和信息化建设,

完善分界断面、

典型田块的监测计量设施,

建成“骨干+田间”

全覆盖的精准计量体系;


优化水源调度:

完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

从“粗放供水”变成“按需供水”,

灌溉成本降了,用水效率升了;

最终实现“节水+增效”双提升!







在院领导小组的统筹

和各项目组的努力下,

我院的技术支撑结出了硕果:

台山国家级试点在内的

6个项目全部高质量完成建设;

一批创新模式(如“电白模式”

“以水养水”路径)被固化,

成全省同类型地区的“改革范本”

不仅彰显了我院的水利专业实力,

更为广东农业水价改革

“探了路、开了局”。


接下来,我院会继续发挥技术优势,

把试点经验总结好、推广好,

助力广东农业水价改革

向更深层次推进,

为守护粮食安全、

绘就岭南乡村振兴画卷,

贡献更多水利智慧!

来源: 粤水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