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从“一棵树”到“一片海”的人间奇迹,正是我国创造生态文明建设奇迹的缩影。不仅“颜值在线”而且“内涵丰富”。

河北承德坝上地区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40万亩,是中国最大的人工林森林公园。地处坝上高原,长期为清代皇家猎苑,成就了这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浩瀚的林海、广袤的草原、清澈的高原湖泊和众多清代历史遗迹。

塞罕坝的旅游吸引力源于六十余年的生态蜕变。解放初期这里还是“风沙遮天日,鸟兽无栖处”的荒原,仅有19万亩天然次生林。自1962年建场以来,通过“十行双株造林”“干插缝造林”等创新技术,攻克石质阳坡造林难题,到2006年已形成108.6万亩林地,森林覆盖率达76.14%。如今百万亩人工林海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不仅阻止了浑善达克沙漠南移,更造就了“森林、草原、湿地”交织的独特景观,为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1993年塞罕坝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正式开启森林旅游新纪元。这里四季风光各异:夏季可避暑观云海,秋季能赏白桦红叶,冬季宜滑雪看雾凇,浓郁的满蒙风情更添人文韵味。凭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塞罕坝已成为华北地区极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被国家林草局、文旅部纳入全国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目前每年吸引游客5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 4000多万元,实现了“生态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

塞罕坝始终坚守“利用资源而不破坏资源”的原则,在发展旅游中筑牢生态屏障。通过推行“林长 + 施工员、护林员等”的“1+N”管理模式,配备北斗移动巡护终端,实现资源智能化管护。在采伐上做“减法”,年采伐量不超过年增长量的1/4;在造林上做“加法”,持续推进零散宜林地、石质荒山绿化。如今场域内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监测发现豹猫、猞猁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活动,生态旅游与物种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旅游正带动塞罕坝形成多元价值转化体系。依托旅游流量,林场培育8万余亩绿化苗木基地,年收入超千万元;作为全国森林碳汇试点林场,累计销售林业碳汇7.53万吨,实现收入467.2万元。同时,旅游发展带动周边民生改善,林场投入2亿多元实施职工安居工程,构建“山上生产、山下生活”的良性格局。从单一旅游到“旅游 + 苗木 + 碳汇”的融合发展,塞罕坝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网、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官网、国家林草局官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