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一条总长逾380公里、总面积215万亩的环绿洲林带完成锁边闭环。

甘肃河西走廊是“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民勤县等绿洲曾被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夹击,2012年荒漠化土地占比达94.9%,美国《国家地理》曾预测其“即将消失”。
为守护家园,民勤自1950年起打响治沙战,先辈们用“崖土压沙”“柴排压碱”的土方法,在沙海种下第一片沙枣林,“十里一柴湾,五里一风墙”的简陋屏障渐次成型。这场跨越三代人的坚守,最终目标是用林带将绿洲环抱,遏制沙漠“握手”之势。
治沙模式在七十余年里不断升级。改革开放前,“铁姑娘治沙队”“红领巾护林组”靠人拉肩扛织就草方格,1958年民勤获评“全国造林先进县”,见证“人海战术”的成效。1978 年“三北”工程启动后,科学治沙成为主流,许齐科等治沙人在红崖山水库畔建起十公里林带,封育35万亩天然植被。如今,自走式压沙机、无人机飞播取代人工,“双眉式草方格”“乔灌草混交”等技术落地,200 余台机械让治沙效率倍增。
2025年,民勤380公里环绿洲锁边林带实现全线闭合,这条宽1至20公里、总面积215万亩的“绿色长城”,串联起红崖山水库、青土湖等关键节点。为攻克最后缺口,治沙人在交通断绝的沙咀墩用无人机飞播,在老虎口用工程固沙技术修复,在砾石滩创新“大穴整地积沙”法种活混交林。第三方评估显示,林带使沙丘移动速度锐减,干涸半世纪的青土湖重现碧波荡漾、芦苇摇曳、鸟鸣声声的美丽风光。

民勤的突破是河西走廊治沙的缩影。目前河西走廊已建成1482公里林草阻沙带,568万亩林地将87.9%的风沙线锁住,143个重点风沙口变成“阻沙关口”。古浪八步沙林场治沙 32 万亩,绿洲向沙漠推 30公里;临泽县治沙人“像下围棋般”织草方格,让林进沙退18公里;酒泉完成238公里沙漠锁边,玉门关遗址旁重现黄羊、野兔。第六次荒漠化监测显示,甘肃沙化土地较此前减少1045平方公里,实现“双缩减”。
林带不仅锁沙,更能生金。武威九墩滩光伏园区实现“板上发电、板下治沙”,130万千瓦项目治沙8万亩,年发电超20亿千瓦时。民勤牧民通过梭梭嫁接肉苁蓉,合作社年均收益超70万元,辐射400多农户增收。截至2025年,河西走廊1580多个村庄免遭风沙侵害,治沙技术还出口至86个国家,成为全球干旱区治理范本。
从土法压沙到科技赋能,从单点防御到全域闭环,甘肃用七十余年证明:沙漠可防、绿洲可护,环绿洲锁边林带既是生态屏障,更是精神丰碑。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甘肃网、央视网、人民网、澎湃新闻、甘肃日报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