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常把“个性化营养”和“精准营养”混为一谈:前者根据体重、喜好、作息给出建议;后者则更进一步,想回答“为何你与别人对同一份食物的反应不同”。新近发表在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的评论文章指出,所谓“精准”,不在“定制包装”,而在以机制为核心、以数据为证据的量化路径:用生理与分子层面的指标,解释和预测饮食—机体反应的差异。

与基于身高体重、饮食习惯等的“个性化”不同,精准营养把目光投向难以肉眼识别的层级:器官组织功能、免疫炎症状态、肠道屏障完整性,乃至基因、转录、蛋白与代谢物谱。这些信息并非为了“多而全”,而是为了可量化地追溯机制——当我们能测到“为什么”,才能把“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说得更准。

要走出概念混沌,文章提出一个关键词:颗粒度(granularity)。粗颗粒的表型(年龄、性别、BMI)能描述“是什么样的人”,却很难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更细的微观层面的炎症、胰岛素敏感性、体成分与能量代谢,能把“现象”连到“过程”;而分子层面的多组学,则让我们看到路径和靶点,为分层管理与预测响应提供抓手。颗粒度越高,精准度越可能提高,前提是这些数据与结果建立了可验证的数量化联系。


图1|精准营养方法总览

从实施角度看,代谢分型(metabotyping)是值得推广的桥梁。它不要求对每个人都做“全套组学”,而是把生理或代谢特征相近的人归为一类,再给出更贴近该类机制的饮食方案。初级版本可以只用BMI、年龄、部分生化指标;升级版可叠加体成分、胰岛素抵抗、肠道通透性等;高阶版再纳入基因—表观—转录—蛋白—代谢物以及微生物组。目标不是“过度个体化”,而是在可扩展的前提下,显著缩小“不响应”与“反应过度”的人群比例。

当多组学数据与人工智能(AI)结合,精准营养的“解释—预测—决策”链条被补齐。AI擅长从高维、非线性的生物与环境数据中抽取模式,并把分子层面的信号与临床、行为、环境因素相连接。这意味着:对同一饮食模式,谁的血糖峰值更高、谁更易产生炎症反应、谁在何种时段进食更有利,都可以被前瞻性地预测,而非事后总结。更远一些,AI还可嵌入数字健康平台,实时反馈、提高依从性,并把“处方—执行—复盘”的闭环做小做快。

然而,“走入临床”有其硬门槛。文章强调,必须用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比较三种策略的“增益”:人群通用建议 vs. 表型驱动的个性化 vs. 组学驱动的精准营养。评价指标不应仅停留在生物标志物,还要覆盖疾病发生率、治疗响应、长期健康轨迹与成本效益。若没有统一的测量规范、干预流程、结局定义与报告框架,证据将无法累积,也难以说服医保与指南。

除此之外,标准化是可复制的关键:从采样(空腹/餐后、时间点)、测序与代谢物检测平台,到数据清洗、特征选择、模型评估,都需要可量化、可复现的协议。只有在“同类可比”的前提下,代谢分型与AI模型才能被外部验证,才可能进入医疗质量控制体系。

有读者会问:精准营养会不会只属于“有钱人的高科技”?文章给出了务实的答案:一方面,随着检测成本下降,多组学纳入的门槛在降低;另一方面,微观生理层面的模型(如体成分、能量代谢、胰岛素敏感性与炎症指标)已经有较广泛的可及性,完全可以先行成为临床可落地的“中颗粒度”方案。把“够用的数据”用好,往往比一开始就追求“最全的数据”更有效。

临床实践的真正挑战是“什么时候、对谁、用到什么深度”。并非人人都需要全套组学:对于多病共存、代谢并发症复杂、或对传统饮食干预反应差的患者,精准营养的边际收益可能更大;而对一般风险人群,基于代谢分型的策略就能带来足够的改进

归根结底,这篇评论把“精准营养”的门槛划清:它不是花哨的个性化口号,而是以机制为纲、以数据为据。当我们用分层与AI把“复杂”组织起来,用临床试验证明“增益”确实存在,精准营养才不止是概念,而会成为门诊里“好用、可及、可负担”的新常规。


参考文献

1.da Silva BR, Brennan L, Horst MA, Wishart DS, Prado CM. Advancing precision nutrition: bridging mechanistic insight and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2025. doi:10.1038/s41574-025-01141-9.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