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成都人再次陷入熟悉的“阳光焦虑”:连续多日不见太阳,衣服晾不干,出门总要带伞,连心情都有点阴晴不定啦。据成都市气象服务中心统计,以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为例,自9月18日入秋以来至11月2日,成都日照总时长仅为74.3小时,日均仅1.6小时——这意味着每天平均只有不到两小时能见到阳光。

那么,成都的太阳真的“流浪”了吗?为何每年秋季都如此阴雨连绵?这种天气还会持续多久?“华西秋雨”背后有什么科学逻辑?
一、什么是“华西秋雨”?
成都当前经历的连绵阴雨,并非偶然现象,而是中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季节性气候特征——华西秋雨。
华西秋雨主要出现在每年9月至11月,影响区域包括四川盆地、重庆、贵州、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等地。其成因复杂,但核心机制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副热带高压南退:夏季控制我国南方的副热带高压在秋季逐渐南撤,但尚未完全退出,导致暖湿气流仍能持续向北输送。
2. 冷空气频繁南下:北方冷空气开始活跃,不断南下与滞留的暖湿空气在四川盆地上空交汇。
3. 地形抬升作用:四川盆地四面环山,特别是西部的青藏高原东缘对气流有强烈抬升作用,促使水汽凝结成云致雨。
4. 静止锋维持:冷暖空气在盆地长时间对峙,形成准静止锋,导致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弱但范围广。
因此,华西秋雨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小、以夜雨为主、日照稀少——这正是成都人近期感受的真实写照。
二、今年为何格外“湿冷”?
以温江国家气候站为例
今年入秋以来(9月18日-11月2日)
成都降雨日数达到了32天
几乎占到了秋天的三分之二以上
其中最长的连续降水日数达到了22天
出现在成都东部新区
成都的秋雨爱出现在夜间
入秋以来,温江的夜雨下了29天
夜雨持续到白天也有15天
但从今年10月来看
温江站的降雨量达到了66.9毫米
位列1959年以来同期第10高位
全市日照最少的都江堰仅39.8小时,最多的郫都区也不过97.3小时。对比全年数据,成都年均日照不足1000小时,所以成都人看到太阳才那么开心。
三、为何体感比气温更冷?
许多市民疑惑:“明明气温还在15℃左右,怎么感觉像冬天?”这背后其实是体感温度在作祟。
体感偏冷核心是
“风寒效应”与“水寒效应”的叠加影响
潮湿的衣物会排挤掉保暖空气层
同时水汽蒸发会加速热量散失
再加上冷空气带来的持续风力
不断吹散人体周围的暖空气层
让热量快速流失,即便气温不算极端
体感寒冷也会大幅升级
成都常年入冬时间为11月29日
根据最新预报趋势来看
成都未来一周
最低气温在11-14℃之间
最高气温在17-19℃之间
因此暂时还达不到入冬标准
四、何时才能“拨云见日”?
好消息是,阴雨模式即将迎来转机。根据最新预报:
· 11月13日(下周四)起,降雨将明显减弱,天空状况逐步好转;
· 未来一周(11月6日–13日),气温维持在11–19℃之间,暂未达到入冬标准(连续5天日均温≤10℃);
· 成都常年入冬时间为11月29日,目前看来仍将如期而至。
五、小贴士:如何应对“秋雨综合征”?
1. 防潮防霉:使用除湿机或空调除湿功能,及时烘干衣物;
2. 保暖优先:选择透气又保暖的叠穿方式,避免湿冷侵袭;
3. 补充光照:白天尽量开窗,或使用全光谱灯模拟自然光;
4. 关注健康:秋冬是流感高发期,注意通风、勤洗手,适时接种疫苗。
来源: 四川科技馆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四川科技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