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人的年味清单里,鸡卷永远占据C位——少了它,年就少了份圆满;办宴席时,它总与海蛎煎、炸菜粿组队,撑起头道硬菜的排面。可吃了这么多年,你是否有过灵魂拷问:鸡卷里满是猪肉、荸荠,压根没鸡肉,为啥偏叫鸡卷?

从宫廷瓜卷到民间鸡卷
一场因读音而起的美味蜕变
“要解开鸡卷的‘名字谜团’,民间说法不一,得从它的‘前身’说起。”西湖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泉州文史爱好者杨茂盛表示,鸡卷的原名其实是满汉全席里的瓜卷,是妥妥的宫廷宴席臻品。他拿出了宋波编撰的《满汉全席》一书,里面记载明清时期,瓜卷的做法讲究极了:用黄瓜皮腌制后,包裹着蒸熟拆肉的青蟹,加姜蓉翻炒增香,卷好后切块上桌,鲜爽与精致并存。据说,这道菜传入泉州后,泉州人用本土食材做了改良——保留“卷”的形态,却因“瓜”与“鸡”在闽南语里读音相近,口口相传中,瓜卷慢慢变成了鸡卷。
久而久之,没人再记得瓜卷的本源,鸡卷成了刻在泉州人记忆里的正式名字。更有意思的是,这道因读音“误会”而得名的小吃,还曾在生活窘迫的年代“救过场”——因为沾了“鸡”的名头,人们常会把它当作“三牲”的顶替供品,让祭祀多了份体面。而鸡卷的高端版本,还会加入蟹黄、蠘肉(角蟹,泉州人叫蠘),用猪油网纱包裹油炸,颜值与风味双双在线,重现了几分宫廷菜的精致。

鸡卷的高端版本还会加入蟹肉(本地人称蠘肉)
古早味的诞生
泉州人藏在制作里的饮食智慧
要吃到地道的泉州鸡卷,得懂它的“制作仪式感”。在古城甲第巷的一处杨氏侨厝里,记者跟着泉州私房美食主理人,还原了古早味鸡卷的做法。

泉州私房美食主理人在制作鸡卷
食材选择是关键:新鲜猪肉决定了鸡卷的鲜味基底,荸荠的加入能带来清爽的甜脆口感,自家磨的番薯粉则负责提升软糯嚼劲。把这些食材拌匀后,用猪油网纱或透明发亮的豆皮包裹成型,下一步就是考验火候的“蒸炸两步走”。

猪油网纱很薄,卷起来要特别小心

用猪油网纱包的鸡卷,外表呈白色
蒸制时,一定要用泉州传统的“笼甑”,底下铺一层葱段,让蒸汽带着葱香渗入鸡卷,去腥又提鲜;油炸时更要精准把控火候,直到鸡卷表面变得金黄酥脆,轻轻一碰就能听到“咔嚓”声,才算达标。简单的食材搭配,却藏着老泉州人对味道的极致追求。

泉州文史爱好者杨茂盛展示泉州传统的鸡卷做法:蒸制鸡卷最好用泉州传统的“笼甑”,底下铺一层葱段
趁热吃、巧搭配
吃出泉州人的乡情与仪式感
对泉州人来说,鸡卷的“正确打开方式”,比味道本身更有讲究,核心就两个词——“趁热”与“搭配”。
刚出锅的炸鸡卷,外皮酥到掉渣,咬下去“咔嚓”一声脆响,内里的猪肉鲜软、荸荠清甜,油脂香与食材本味在嘴里迸发。这时得赶紧蘸上调料:蒜泥醋能解腻,让鲜味更突出;甜辣酱则能添一份浓郁,中和酥脆感;再配几撮酸萝卜,酸、甜、咸、香层层叠加,瞬间打开胃口。

刚蒸熟的鸡卷口感极佳
这道没有鸡肉的“鸡卷”,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是过年时全家围坐的仪式感,是宴席上招待宾客的体面,更是海外游子一想起就会想家的烟火气。它因一场读音“误会”得名,却用300年的传承与改良,成了泉州饮食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下次再吃泉州鸡卷时,不妨和亲友聊聊这个有趣的名字由来,也欢迎大家交流探讨,让酥脆的口感里,多一份跨越百年的故事感。
来源: 泉州政务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