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频繁的头痛、持续的颈肩酸痛、反复发作的胃痛、长期的牙痛或关节痛……很多人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些只是"小毛病",忍一忍、扛一扛就过去了。

然而,您可能从未想过,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身体症状,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妥善处理,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抑郁,甚至失眠。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慢性疼痛与焦虑、抑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双向关系。根据《哈佛健康》的研究,大约65%的抑郁症患者同时伴有至少一种类型的疼痛症状,而慢性疼痛患者中,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分别高达40%。

这意味着,全球数以亿计的慢性疼痛患者,正面临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风险。


一 .为什么这些"小毛病"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呢?

首先,长期的疼痛会导致大脑中调节情绪和压力的神经环路发生异常。疼痛信号与情绪处理共享相同的神经通路,例如杏仁核、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等区域。当疼痛持续存在时,这些脑区会过度活跃,使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

其次,慢性疼痛会干扰神经递质的平衡,特别是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化学物质不仅参与疼痛信号的传递,也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物质。当它们的水平失衡时,人就会感到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甚至出现睡眠障碍。

此外,长期的身体不适还会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和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疼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研究发现,纤维肌痛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54%和55.5%;而关节炎患者相对较低,但抑郁和焦虑的患病率仍然接近30%。

二.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正视身体的小症状,不要忽视或硬扛。一旦出现持续的疼痛或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其次,对于已经出现的焦虑、抑郁或失眠症状,应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认知行为疗法(CBT)**被证实对缓解疼痛和改善情绪有显著效果。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均衡的饮食以及良好的社交支持,都有助于缓解疼痛和改善心理健康。

最后,要认识到身体与心理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同时,也要关注心理的健康;同样,在缓解心理压力的同时,也有助于减轻身体的疼痛。

结尾

别再忍了!那些你以为可以硬抗的"小毛病",可能正是心理健康危机的导火索。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视身体的每一个信号,关注心理的每一个细节,用科学的方法呵护我们的身心健康。毕竟,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而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

来源: 科普驿“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