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的征途上,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在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超7000件海洋科技装备集中亮相。从新能源船舶到万米深潜器,从水下机器人到深远海养殖平台,一幅全球航海装备创新发展的图景徐徐展开。
很多人以为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是“船舶展览会”,其实它更像“全球航运技术的科普课堂”。此次盛会,以“福海扬帆绿动领航” 为主题,聚集了25个国家800多家企业,展出的7000 多件装备里,既有能在深海“探险”的潜航器,也有给船舶“换绿色心脏”的动力系统。简单说,这里展示的不是普通船只,而是未来“零碳航运”“智慧航海”的解决方案,帮人类更环保、更高效地利用海洋。
船舶以前主要“喝柴油”,每年排碳11亿吨,相当于全球总排量的3%。现在为了减碳,工程师给船舶准备了多种“绿色饮品”。比如福船集团的11万吨级货轮,既能“喝”LNG(液化天然气),又能靠风帆借力,油耗直接降10%。东方电气更厉害,研发出“海水直接制氢” 技术——就像给船舶装了“海上加油站”,用风电把海水变成氢气,完全零排放。还有宁德时代的纯电动客船“闽江会客厅”,航行时没有发动机噪音,也不排污水,特别适合景区和内河运输。
深海和船舶维护难,全靠“水下机器人”帮忙。哈尔滨工程大学的“仿生航行器”长得像条“黑色大鱼”,身体灵活,能在复杂海域穿梭,监测时对海洋环境的干扰比传统设备少 60%,特别适合观察海底生物。青岛罗博飞的机器人更像“水下清洁工”,它用高压水流清理养殖网衣上的附着物,还能通过传感器检查网衣有没有破洞,发现问题立刻报警,比人工效率高 10倍。还有正力集团的“风电安装平台”,相当于“海上起重机”,能自己航行到风电场,吊起3500吨重的风电设备,不用依赖其他船只,大大缩短施工时间。
现在全球每10艘新船里,就有6艘是中国造,这背后是硬核技术支撑。中船集团的“海鲲”大模型,相当于船舶的“智慧大脑”,能实时分析航行数据,优化路线、预警故障。
在此次大会上,我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吸引了外国同行的关注,荷兰、马尔代夫等国主动寻求合作,比如荷兰企业想引进中国的绿色动力技术,马尔代夫希望借助中国装备应对海洋气候变化。这说明中国不仅能造航海装备,还能提供让全球认可的“绿色航运方案”。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