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虫创意
在气候变化的讨论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种声音:“气候本身存在自然变化周期,比如1500年周期,当前的全球变暖不过是这些自然周期的一部分”,有些时候我们还会听到类似的观点,认为是60年周期。
这种观点试图将当前的全球变暖归因于地球历史上的自然气候波动。但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题,看看“自然周期”这个锅,全球变暖到底能不能背。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地球的气候系统确实存在自然变化周期。这些周期由多种因素驱动,包括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诺维奇周期)、太阳活动、火山喷发,以及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先说说这个 60 年周期。2016年,《地球科学评论》的一项研究(Gervais, 2016)发现,海平面上升和全球平均温度数据中存在60年周期,表明其与大西洋多年代振荡(AMO)有关,振荡周期50-70年。作者据此进行预测,认为到2100年,全球升温的幅度仅为0.1–0.6 C,很明显,这就是反气候群体喜欢的结论。
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有人提到过多年代气候振荡的概念,但是真正AMO这个名词是著名气候科学家Micheal E Mann在2000年提出的(Delworth and Mann, 2000; Kerr, 2000)。很多人跟着做了很多关于AMO的研究,然而,悲剧来了,2020年和2021年,Micheal E Mann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ann et al., 2020) 和Science(Mann et al., 2021)上发表文章,认为气候系统中并没有AMO,正如Mann说的那样“我的同事们和我提供了迄今为止我们认为是最有力的证据,表明大西洋多年代振荡(AMO)实际上并不存在。”(my colleagues and I have provided what we consider to be the most definitive evidence yet that the AMO doesn't actually exist)
Mann证明50-70年的周期振荡是气候系统对外源响应导致的,例如40-70年代的气溶胶颗粒浓度异常,以及历史气候中的强火山活动驱动。数值实验也印证了这一结论,在CMIP5的无外强迫的对照试验模拟中,气候中并没有多年代际时间尺度振荡信号。而在加入火山活动等外部强迫的模拟中,却发现了显著的50-70年振荡信号,这表明气候系统中并不存在60年的自然周期,这些信号是由外部强迫(主要是火山活动)驱动的。
1500年周期主要体现在冰芯数据中,被称为丹斯加德-厄施格尔(Dansgaard-Oeschger,简称D-O)事件,主要发生在上一个冰河时期,大约从11万年前到1.2万年前。这些事件以格陵兰冰芯数据中的快速气温波动为特征,周期约为1500年。然而当检查南极冰芯数据后,发现南极冰芯反映的数值与格陵兰岛的正好相反,很明显这反映了南北半球之间的热量通量,与北大西洋海洋环流的变化密切相关(Blunier et al., 1998; Steig, 2006)。当有更多的热量向北输送的时候,格陵兰岛温度升高,而南极温度降低,而当向北热量输送减弱的时候,格陵兰岛温度降低,同期南极温度升高。这种周期变化是地球冰期的阶段的特征,在当前的间冰期(全新世),D-O事件的表现较弱且不规律,与当前全球变暖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自然周期包括米兰诺维奇周期(轨道变化,周期2万至10万年)、太阳周期(如11年太阳黑子周期)和火山喷发(可导致短期降温)。这些周期在冰芯、树轮和海洋沉积物等古气候记录中有充分记录,驱动了过去的气候变化,如冰河期和间冰期。
然而,承认这些自然周期的存在,并不等同于接受它们是当前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有几个误区需要澄清。
1)自然周期的速率与规模无法解释当前变暖
全球变暖的速率是前所未有的。自工业革命前(1850-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已上升约1.2摄氏度,且大部分增幅发生在1970年代以后。这种速率远远超出了自然周期所能解释的范围。以60年周期为例,它主要影响的是区域气候,且其温度变化幅度通常只有几分之一摄氏度,无法解释全球范围内1.2摄氏度的巨大升温。同样,1500年周期在全新世(约1.17万年前至今的间冰期)期间表现得较为微弱且不规律,与当前持续、稳定的温度上升趋势不符。
2)自然周期的空间模式与当前变暖不一致
当前全球变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全球性。无论是陆地还是海洋,北极还是南极,都观察到了显著的温度上升。例如,海洋吸收了约90%的多余热量,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洋热浪频发以及海洋酸化加剧。相比之下,自然周期如60年振荡主要影响的是特定区域,如北大西洋,而无法解释这种全球性的变暖现象。1500年周期同样具有局限性,它主要体现在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上,且常常伴随着南半球的降温,与当前两半球同时变暖的事实相悖。
3)自然周期无法再现人类活动的“指纹”
科学家在研究气候变化时,会寻找特定的“指纹”来区分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温室气体浓度的急剧上升是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和森林砍伐)的直接结果。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水平从约280 ppm上升至今天的420 ppm以上,增加了近50%。这种幅度的增长远远超出了自然变率的范围。
此外,人类活动导致的变暖还具有独特的垂直温度结构。卫星测量显示,低层大气(对流层)正在变暖,而高层大气(平流层)则在降温。这种模式与温室气体引起的变暖机制相吻合:CO2在对流层中捕获热量,同时减少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导致平流层降温。自然周期如太阳变率则无法解释这种垂直温度结构的变化。
4)气候模型的支持与人类活动的主导作用
气候模型是科学家用来模拟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工具。当这些模型只考虑自然因素(如太阳周期、火山喷发和自然周期)时,它们无法重现过去几十年中观察到的变暖趋势。然而,一旦将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模型,模拟结果就能与观测数据高度吻合。
例如,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自20世纪中期以来,人类活动一直是观测到变暖的主导原因。这一结论得到了包括NASA、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权威机构的一致认可。
综上所述,尽管地球气候存在自然变化周期,如1500年周期的D-O事件,还有一些看起来像是周期性的,例如AMO。怀疑者的论点将自然气候变率与当前变暖趋势混淆,但他们无法解释当前全球变暖的速率、规模和空间模式,变暖的这些特征,就是人类活动留下的独特“指纹”。科学证据清晰地表明,人类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是当前变暖的主要原因。
所以啊,别再给自然周期背这口大锅了,真正的凶手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承认这一点不是为了让人恐慌,而是为了让我们能正视问题,采取行动去改变。毕竟,地球可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咱得好好守护着。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魏科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审核:戴云伟 中国气象局 高级工程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