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芸芸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吕秀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提到心脏检查,你一定听说过心脏超声,其实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心脏彩超,而专业术语则是“超声心动图检查”。简单来说,它就是医生用来看清心脏结构、评估心脏功能的“利器”,背后依靠的是超声和多普勒原理,能直观呈现心脏的工作状态。
根据检查时探头的放置位置和目的,心脏超声主要分为3类,医生会根据你的病情选择最合适的一种:
1.经胸超声检查:最常用、随时能做
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心脏超声/心脏彩超”,是最普遍的类型 。检查时,探头会放在你的胸前,从“正面”观察心脏。它不需要特殊准备,随时去医院都能做,大部分常规心脏检查都靠它。
2.经食管超声检查:专门看“隐蔽部位”
有些时候,心脏靠后的结构,比如左心耳、心脏瓣膜、房间隔用经胸超声看不清,这时候就需要“经食管超声”来检查。我们的食管紧贴着心脏后方,检查时会把探头通过口腔放进食管,从“背后”往前看心脏。这样一来,那些“隐蔽部位”的问题就能看得清清楚楚,适合需要更精细评估的情况。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3. 负荷超声心动图:看心脏“运动后的反应”
它的核心是“对比”。先看你安静时的心脏状态,再看你“负荷状态”(比如运动)下的心脏反应,以此判断心血管系统对“压力”的耐受度。目前临床上用得最多的是“运动负荷”和“药物负荷” 两种,常用来评估心脏功能是否能应对日常活动。
和CT、磁共振(MRI)等比起来,心脏超声的优势很明确,尤其适合特殊人群:
1.无辐射、更安全:对身体零损伤
CT会有放射性,虽然医学上会控制在安全范围,但对孕妇、儿童或需要反复检查的人来说,仍有顾虑。而心脏超声完全没有辐射,是“无创检查”,对身体没有任何损害。
2.方便灵活:床旁也能做
CT、磁共振的仪器很大,只能固定在检查室,没法随时移动。但心脏超声的设备小巧,医生可以推着机器去病房床旁。比如病人没法下床、病情紧急时,随时都能检查,不用来回折腾。
3.能重复、实时看:动态跟踪心脏状态
它可以反复做,比如治疗后想复查心脏变化,随时都能安排;而且检查时能“实时显示”心脏的跳动和工作情况,这一点是 CT、核医学检查做不到的。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当然,每种检查都有自己的侧重点,超声擅长看“结构和功能”,CT、核医学更擅长看血管、心肌代谢等,医生会根据需求搭配检查。
还有一点需要大家了解的是,不是只有心脏不舒服的时候才需要做心脏超声检查,在很多场景下它都是必查项目。
1.有症状时:如果出现心慌、胸闷、胸痛,怀疑是心脏问题,心脏超声是必须做的,能帮医生判断是不是结构或功能出了问题。
2.无症状排查:即使没有不舒服,但想排除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或有心脏病家族史,也需要做。
3.手术前评估:做非心脏外科手术前,医生会开心脏超声检查,如果心脏有问题,可能没法安全麻醉,必须提前排查。
4.特殊时期:比如怀孕要生孩子前,也需要做心脏超声,排除心脏问题,避免分娩时出现风险。
对心内科病人来说,检查通常是“先做心电图,再做心脏超声”,这样能更全面地排查心脏问题。
另外,心脏超声这项检查几乎没有“绝对不能做”的情况,大部分人都能做,但有几个小细节会影响检查效果:
1.能不能躺下?
检查时最好能平躺,经胸超声常需要左侧卧位,因为这个姿势看得最清楚。如果因为基础病没法平躺、只能坐着或站着,也能做,但图像质量可能会受影响。
2.体型会不会有影响?
太胖的人可能会影响超声的穿透力。如果体重超过 300 斤,普通超声可能看不清楚,不过医生可以用“超声造影”,通过打造影剂来提升图像质量,不用太担心。
整体来说,心脏超声是一种安全、方便、实用的心脏检查,不管是排查疾病、术前评估,还是特殊时期检查,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如果医生建议做,不用有任何顾虑,按照要求配合检查即可。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