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晶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副主任护师
审核:王宁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许多耳科疾病患者在就诊后,医生常会开具滴耳液或耳部软膏进行治疗。但复诊时,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却差异明显——明明都坚持规律用药,为何有人疗效显著,有人却收效甚微?
这其中,除了疾病本身的严重程度、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等因素外,大部分患者因用药方法不当,导致药物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常见耳部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
硝酸咪康唑乳膏(针对真菌性外耳道炎)
我们常说的“耳朵里发霉、长毛”,其实是外耳道真菌感染的典型表现。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这类感染的治疗原则是:先彻底清理耳道内的霉菌菌丝及分泌物,再使用硝酸咪康唑乳膏进行抗真菌治疗。
若感染较重、外耳道内渗出物较多,仅靠常规清理无法清洁彻底,建议先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进行“耳浴”(后文将详细解释“耳浴”操作),待清洁耳道后,再涂抹硝酸咪康唑乳膏。
很多患者反馈,软膏类药物不如滴耳剂方便——常常挤了不少软膏,却只停留在耳道口,感觉没真正流进耳道深处,自然无法有效作用于病灶。想要让软膏顺利流入耳内,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取细棉签,蘸取适量软膏(以棉签头部能均匀裹覆一层为宜,不宜过多);
2.轻轻将棉签在耳道口周围涂抹,切勿将棉签伸入耳道过深(避免损伤外耳道皮肤或鼓膜);
3.保持患耳朝上的姿势,让软膏在体温作用下逐渐融化,借助重力自然流入外耳道深部。
3%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针对耳道清洁)
很多人知道双氧水可用于皮肤伤口清洁,其实它也能用于外耳道的清洗消毒。原理是:耳道内的脓液、分泌物与双氧水接触时,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泡沫,这些泡沫能将脓性分泌物从耳道内带出,同时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双氧水的使用核心是“耳浴”,具体步骤简单易操作:
1.取卧位或坐位,将患耳朝上,确保耳道与地面垂直;
2.向耳道内滴入双氧水,以滴满耳道为宜;
3.滴药后会听到耳内发出“咕隆咕隆”的水泡音,这是正常反应,无需紧张;
4.待水泡音逐渐减弱、消失(通常需5-10分钟),将头部偏向另一侧,让患耳朝下,把耳道内的药液自然控出;
5.用细棉签轻轻蘸干耳道口残留的药液(棉签同样不可伸入过深),之后再根据医嘱滴入其他治疗性药物。
抗生素类滴耳液(如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针对细菌感染)
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类滴耳液,具有抗菌、消炎、清洁、止痒、收敛及润滑耳道的作用,主要用于敏感细菌引起的中耳炎、外耳道炎、鼓膜炎等疾病。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这类滴耳液的使用方法与“耳浴”类似,但需特别注意药液温度和耳道姿势,具体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用药前先调整药液温度。因为内耳的前庭器官对冷热刺激极为敏感,药液过冷或过热会打破内耳温度平衡,引发眩晕、恶心甚至呕吐。若在冬季使用,或药液刚从冰箱取出,可将药瓶放在手心揉搓,或夹在腋下加温,待药液温度接近体温(用手背试药瓶外壁,无明显凉感)后再使用。
2.滴药姿势:取坐位或卧位,患耳朝上。用一只手将耳廓向后上方轻轻拉扯(儿童则向后下方拉扯),同时向前轻推耳屏,使弯曲的外耳道变直,便于药液流入;另一只手拿起滴耳液,向耳道内滴入3-5滴(具体剂量需遵医嘱,不可随意增减)。
3.保持与辅助:滴药后保持患耳朝上的姿势5分钟左右,期间可用手轻轻按压耳廓,或轻轻拉扯耳廓数次,帮助药液充分接触耳道黏膜,避免药液滞留于耳道口。
3%~5%碳酸氢钠滴耳液(针对耵聍栓塞)
3%~5%碳酸氢钠滴耳液的主要作用是软化耳道内的耵聍(俗称“耳屎”)或痂皮,常用于治疗耵聍栓塞(耵聍堵塞耳道,导致耳闷、听力下降)。

图3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使用时需注意:滴药后可能会感觉耳闷加重、听力暂时下降,甚至出现耳道胀痛。这是因为碳酸氢钠会使干燥坚硬的耵聍吸水膨胀、软化,属于正常现象,无需担心。
正确使用方法:
1.每日滴药5-6次,每次滴满外耳道即可(确保耵聍能充分接触药液);
2.连续滴药3-5天后,及时到医院复诊;
3.医生会根据耵聍软化后的软硬程度、大小,使用专业工具将其取出,避免自行掏耳导致耳道损伤。
酚甘油滴耳液(针对急性炎症,鼓膜未穿孔时)
酚甘油滴耳液具有杀菌、止痛、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急性中耳炎(鼓膜未穿孔阶段)和外耳道炎症,能有效缓解炎症引起的耳道疼痛、肿胀。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1.向患耳内滴入2-3滴,每日3次,具体剂量需遵医嘱;
2.关键禁忌:若鼓膜已穿孔,严禁使用酚甘油滴耳液,以免药液刺激内耳,引发不良反应;
3.通用提醒:无论使用哪种滴耳剂,若滴药后出现耳道刺痛、烧灼感等不适,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咨询医生,排查是否为药物过敏或使用不当。
正确的用药方法是保证耳科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若在用药过程中有任何疑问,或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切勿自行调整用药方式或剂量,避免延误病情。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