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德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王维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对于绝大部分肝癌患者,治疗需采用综合治疗。所谓综合治疗,就是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变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现有的治疗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不同治疗的序贯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放疗与外科治疗、介入治疗有效整合。那么,什么时候该进行放疗呢?
总的来说,只要患者有放疗适应证,就应尽早开展。以放疗与手术的联合为例,目前更多患者会选择术后放疗,也有部分患者会进行术前放疗,即确诊后先做放疗,再接受手术。
对于术后放疗,若患者术后外科医生评估认为手术切除范围不足,我们会在切除不充分的部位放置金属标记,待患者恢复一个月左右后,再进行术后放疗。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还有更多患者因无法手术,可能会先做介入治疗再做放疗,或先做放疗再做介入治疗,这种治疗协作需要专业的判断,因为不同患者的情况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会先进行三次左右的介入治疗,之后再开展放疗。
但如果患者肿瘤的肝动脉供血占比很低,意味着介入治疗的获益有限,甚至可能出现碘油沉积不佳、肿瘤进展的情况,这类患者可能在一次介入治疗后,就需要尽早开展放疗,这样对患者更有益。另外,如果肿瘤主要依靠肝动脉供血,在进行一次介入治疗后,通过评估碘油沉积情况,若发现碘油已充分沉积,进一步介入治疗无法提高碘油沉积概率及肿瘤控制效果,也应尽早启动放疗。
因此,放疗时机的选择不仅是专业问题,更取决于医院的综合治疗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学科协作(MDT)水平。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核心目标是让各类治疗手段有序、有计划地开展,从而在更好地控制肿瘤的同时减轻毒副作用。
那么,肝癌的放射治疗如何确定放疗靶区呢?如今肝癌放疗已进入精准时代,精准并非单纯的概念,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要实现精准放疗、准确定义靶区,首先要从患者的精准体位固定开始。
体位固定,即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变情况选择合适体位(比如仰卧、双手交叉抱肘放于额上),再为患者特制热塑膜。热塑膜常温下呈硬质,放入温水中后会变软,将其迅速覆盖在患者身上,随着温度下降,就会贴合患者体表形成硬质固定装置。患者每次治疗时,通过这个装置就能实现良好地重复固定体位。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完成体位固定后,需进行模拟CT扫描,扫描后的CT图像会传输至计算机工作站,由专业医生在3-5mm的CT横断面上逐层勾画放疗范围。而研究证实,核磁共振对肝癌的诊断准确性高于CT,因此在我们医院,除了模拟CT,还会使用模拟核磁。患者在相同体位下完成模拟CT扫描后,再进行模拟核磁扫描,随后将两种图像融合,可以更清晰地确定肿瘤的范围。
此外,对于大体肿瘤靶区(GTV),我们还需外放一定边界,将可能存在的亚临床病变,即散在的癌细胞纳入其中,形成临床靶体积(CTV)。我个人的研究表明,在大体肿瘤外至少外放5mm,就能覆盖亚临床病变的范围。
同时,肝脏会随呼吸移动,确定靶区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我们针对肝脏不同部位的移动度也做了研究,发现肝脏上方是膈肌,肝脏的移动主要由膈肌收缩引起,肿瘤距离膈肌越近,移动度越大;距离越远,移动度越小。因此,对于靠近膈肌的肿瘤,为确保治疗安全,靶区外放范围需更大,远离膈肌的肿瘤,外放范围则可适当缩小。当然,我们也会采用腹压器等技术减少肝脏移动度,通过腹压器压迫腹部,减轻患者的呼吸动作幅度。
另外,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体位不可能每次完全一致,这种差异被称为摆位误差。我们需要计算摆位误差的大小,并据此再外放一定边界,形成计划靶体积(PTV)。综合考虑上述所有因素,逐层确定后,才能形成最终的治疗靶区,随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即计划设计。计划设计同样需要精准,由我们医院训练有素的物理师负责设计,经医生甚至全科医生讨论确认可行后,再进入精准放疗的实施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肿瘤的靶区外放范围存在差异。刚才提到,我们先通过CT、核磁确定影像可见的肿瘤,而治疗不仅要控制住这些肉眼可见的肿瘤,还要杀灭其周围散在的肿瘤细胞。针对肝癌,我的研究显示,大体肿瘤外放5mm左右,基本就能覆盖这些散在的肿瘤细胞。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