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德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治医师
审核:王维虎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随着放疗技术持续进步,放疗精准度不断提升,毒副作用总体上在不断减轻,但理论上毒副作用无法消除。了解放疗毒副作用的类型、影响因素及应对方法,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副反应,顺利治疗。
一、放疗毒副作用有哪些
放疗毒副作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性毒副作用,另一类是局部毒副作用,二者存在明显差异。
所谓全身性毒副作用,是指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全身反应,比如常见的乏力、食欲减退、血象下降等情况。
局部毒副作用的表现则因肿瘤所在部位、即放疗的部位不同而各不相同。
头颈部放疗:易出现面部等区域色素沉着,可能出现口腔、咽喉部黏膜红肿,患者会感到疼痛,严重时影响吞咽和进食。
胸部放疗:可能引发咳嗽,若放疗区域涉及食管,会导致进食时疼痛,严重时出现吞咽困难。
腹部放疗:以消化系统反应为主,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盆腔放疗:因涉及泌尿系统器官,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二、什么因素影响放疗毒副作用
放疗毒副作用的严重程度其实受多种因素影响。
患者自身因素
一般来说,年龄较大或者合并有糖尿病的患者,因为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差,出现毒副作用的概率更高,恢复速度也较慢。
放疗相关因素
放疗本身的范围和剂量是影响毒副作用的重要因素。理论上,放疗范围越大,正常组织受到照射的面积就越广,毒副作用越明显;放疗剂量越高,发生副作用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此外,为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常采用放疗同步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这些药物可能会加重毒副作用。
时间因素
从发生时间来看,毒副作用还可分为急性期和晚期。急性期毒副作用出现在放疗过程中或放疗结束后短期内,如皮肤红肿、黏膜疼痛等,通常在治疗结束后可逐渐缓解。晚期毒副作用则在放疗结束后逐渐显现,甚至部分患者在结束三个月后仍可能出现症状加重,不过后续也可能慢慢减轻,具体表现因人而异。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三、如何预防放疗毒副作用
随着医疗理念的更新,“提前预防”放疗毒副反应的理念尤为重要,医生和患者均需重视。以颈部放疗为例,颈部皮肤暴露且易受损,若皮下有淋巴结病灶,医生会将高剂量照射区域集中在肿瘤部位,最大程度保护周围正常皮肤。同时,患者在日常护理中需避免放疗区域皮肤受到额外刺激,如避免阳光直射、不用手抓挠红肿部位、不穿化纤材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不用肥皂直接涂抹患处等,这些细节能有效降低皮肤破溃等问题的发生概率。
总体来说,放疗毒副反应在不断减轻。笔者1991年开始从事放射治疗工作,那时放疗后皮肤破溃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今这种情况已较为罕见。但极少数患者如果仍然出现皮肤破溃等严重情况,切勿自行处理,应及时联系主管医生。
四、放疗期间患者的注意事项
放疗期间,患者能做什么,主要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做好自身准备
患者要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有足够能量应对治疗;饮食上需合理搭配,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同时进行适当锻炼,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
严格遵循医嘱
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需长期服用治疗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药物,放疗期间仍需按时按量服用。若放疗期间需同步使用化疗药物或减轻毒副作用的药物,也要严格遵从医嘱。
定期复诊沟通
治疗过程中,患者至少需每周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即便在门诊放疗、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也不能省略每周一次的复诊。医生会通过专业检查和评估,提前预判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从细微迹象中察觉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减轻毒副作用。复诊时,医生还会根据情况开具血常规、肝功能等化验检查,只有当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经评估适合继续治疗时,放疗才能顺利推进。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总而言之,放疗期间的注意事项都是为了确保患者能顺利完成治疗,在治疗结束后既获得理想疗效,又最大限度降低毒副作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