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景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智海 北京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
退行性脊柱侧凸症是老年人常见的脊柱疾病,多数患者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其中中医治疗是保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在治疗该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治疗特色,能够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退行性脊柱侧凸症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时,特别适合采用中医治疗。
症状较轻者,腰背部疼痛、根性放射痛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较轻,尚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者;畸形程度较轻者,脊柱侧凸角度在30度以内,椎体滑移小于3毫米者;矢状位和冠状位平衡相对保持者,经专业医师评估脊柱整体平衡性尚可的患者;手术不耐受者,因年龄、身体状况或个人意愿无法接受手术治疗的所有患者;预防性治疗,希望延缓疾病进展、预防症状加重的患者。
中医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症,其中中药是中医治疗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强调辨证施治。内服中药需根据患者具体证型进行个性化配方;外用中药采用贴敷、熏洗等外部给药方式,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缓解局部症状。中药治疗通过多靶点、多途径整体调节,既改善症状又调理根本。
根据中医理论,退行性脊柱侧凸症主要分为三种证型。
肝肾精亏,风寒侵袭,经脉闭阻型:起病较急,多因感受风寒诱发。治疗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为主,兼补益肝肾。常用方剂为三圣汤加减。
血瘀气滞,经脉闭阻,肝肾精亏型:多有扭伤或劳损史,痛有定处。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兼补益肝肾。常用方剂为血府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减。
痰瘀互结,经脉闭阻,肝肾亏虚型: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逐渐加重,多伴有骨质增生、韧带肥厚等影像学改变。治疗以健脾化痰、通经活络为主,兼补益肝肾。常用方剂为转腰汤加减。
中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症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一般以4-6周为一个完整疗程。用药一周左右应有明显效果,若无效应调整方案。症状控制后需通过锻炼和调理巩固疗效,定期复诊调整方案。
针灸治疗是中医特色疗法,在退行性脊柱侧凸症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以灸法为主,特别推荐使用艾灸疗法,通过温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症状。配合针刺疗法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运行。
针刀疗法是现代中医微创治疗技术,针对性强,见效较快。通过穿刺松解筋膜和韧带粘连,解除对皮神经的卡压,能够有效缓解因肌肉不平衡导致的神经压迫症状,特别适用于有明显压痛点和局部肌肉紧张的患者。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支具治疗是中西医共同推荐的有效辅助手段。通过外部支撑限制脊柱异常活动,减少椎体间滑移,有效控制侧方位移和前后位移;增强脊柱稳定性,可降低神经根刺激频率,改善局部水肿和炎症,缓解临床症状。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支具和佩戴方案。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退行性脊柱侧凸症的四种中医治疗方法各具特色,中药治疗注重整体调理,针灸治疗强调经络通畅,针刀治疗针对局部问题,支具固定提供外部支持,这四种方法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单独或联合使用。
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保持良好心态,遵循医嘱进行治疗和调理,同时针对性地进行腰背肌锻炼,饮食均衡,注意补充钙质。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