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景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智海 北京广安门医院 主任医师
退行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脊柱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该病不仅影响外观,更可能导致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正确认识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特点和表现,对于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退行性脊柱侧凸,又称原发性脊柱侧凸或退行性脊柱侧弯,是指骨骼发育成熟的人群中,脊柱侧向弯曲的Cobb角大于10度的脊柱畸形。在此需要区分“退行性脊柱侧凸”(影像学诊断)和“退行性脊柱侧凸症”(临床诊断)。前者指有侧凸表现但无症状,后者则是在侧凸基础上伴有临床症状的疾病状态。
退行性脊柱侧凸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脊柱节段不对称退变,随年龄增长,脊柱结构自然退变,椎间盘和两侧小关节突退变程度不一致,导致生物力学不平衡。长期直立行走和负重也会导致脊柱结构磨损。另外,骨质疏松与退行性脊柱侧凸密切相关,治疗骨质疏松可改善症状。
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发病情况具有明显的人群特征,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病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17%-29.4%,平均发病年龄为70.5岁,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升高。男女发病率比例约为1:2,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与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和体质特点有关,但具体机制尚未明确。
退行性脊柱侧凸症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和体征两方面。
主要症状:腰背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根性放射痛,神经根受刺激或压迫产生的放射性疼痛。腰4神经根痛表现为从腰部经臀部放射至小腿内侧,腰5神经根痛表现为从腰部放射至小腿前外侧及脚背,骶1神经根痛表现为从腰部放射至脚后跟和脚底;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腰腿疼痛,休息后缓解,可继续行走。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典型体征:驼背(胸椎后凸畸形),脊柱后凸形成的姿态改变,脊柱侧凸畸形呈S型或C型弯曲;肩部不对称,一侧肩膀高于另一侧,双侧肩胛骨不在同一水平;胸部发育不对称,由于脊柱旋转导致胸廓变形。
退行性脊柱侧凸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特发性脊柱侧凸,青少年时期发病,原因不明;先天性脊柱侧凸,出生时即存在脊柱结构异常,如半椎体、楔形椎、蝴蝶椎等先天畸形,儿童早期即出现症状;神经肌肉源性侧凸,继发于肌肉疾病或神经系统病变如肌无力、脊髓空洞症等,因肌肉失支配导致两侧肌力不平衡;代偿性侧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保护性侧弯,卧位时脊柱伸直,站立时出现侧凸,这是为减轻神经刺激而产生的代偿性改变。
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诊断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是基础检查,可显示脊柱整体形态和侧凸角度;卧位脊柱全长X线片有助于评估脊柱柔韧性和真实畸形程度(但目前设备不普及);骨密度检测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指导治疗;CT或MRI检查对于有根性痛或间歇性跛行者,帮助确定神经受压部位和责任节段;肌电图检查通过电生理检测协助神经定位和损伤评估。
仅有腰背痛首选脊柱X线片和骨密度检测;伴有神经症状需增加CT/MRI和肌电图检查。
早期识别和适当干预对于管理退行性脊柱侧凸至关重要。对于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建议及时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和评估,制定个体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以延缓疾病进展,维持良好的功能状态。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