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向群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汪茜 解放军第三医学中心 主任医师
现在很多患者很困惑,说自己去了不少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查不出来。比如胃肠道不舒服、上腹部难受,去做检查,不管是胃镜、肠镜还是其他腹部检查,折腾来折腾去也没发现大问题,可那种不适感一直都在,患者就特别困惑。医生当然也很困惑,会说“你没什么事,老来医院干嘛?”但患者确实难受得厉害,都影响到吃饭和正常生活了。其实这种现象在临床各个科室都能见到。
现在临床分科非常细,消化科就是比较常见这种情况的科室之一。消化内科门诊大概有一半患者都属于这类情况,他们有个统一的分类叫“功能性胃肠病”,这些患者会反复来就诊、反复做检查,医生给一些处理后,可能好两天,但过没多久又会不舒服。
再看心血管科,这类情况就更常见了。有些患者感觉是心脏出了问题,直接挂了急诊,做了造影,发现血管很通畅、没任何问题。可他们为什么会来急诊呢?因为当时感觉非常痛苦难受,觉得是心肌梗死发作了,甚至有濒临死亡的感觉,又紧张又恐惧,所以才赶紧往医院跑,但检查后却显示一切正常。
还有内分泌科,有的患者血糖偏高,怎么都降不下来,需要住院治疗。这时候就得看看他们的情绪状态,如果情绪很糟糕,又焦虑又紧张,血糖肯定降不下去。再比如手术科室的患者,有人因为腹痛就诊,外科医生怀疑有特定问题,打开腹腔处理完炎症等问题后,腹痛却依然存在,这是怎么回事呢?还有急性心梗的病人,急诊就诊后放了支架,血管已经通畅了,按理说应该没事了,可患者还是会觉得胸闷,和急性心梗发作时的感觉一样。这些情况很多都解释不了,其实这种“解释不了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医学难以解释的症状(MUS)”。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医学上难以解释的症状,在精神科称为躯体化症状,它是真实存在的,那些“不舒服”并不是想象出来的,也不受大脑控制,更不是故意要让自己难受。患者因此非常痛苦,担心自己身体出了大问题,导致反复就医。在这家医院检查说没问题,到那家医院查也说没事,可难受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于是就会反复去医院检查,这种行为就像逛商店一样,我们称之为“逛医行为”,他们会找不同的专家看病。而且越关注哪种不舒服,那种不适感可能就会越明显。比如有的人曾经头疼过,那种感觉非常痛苦,于是总在心里想“千万别再犯了,太难受了”。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这些情况,过去称之为神经官能症。表现在心脏上,就是总心慌,甚至出现心律失常,但用一般的心内科方法处理,效果并不好。也有些人血压总是波动,忽高忽低,一着急血压就上去了,马上用降压药,血压又会降得太低,这种情况医生和患者都会很棘手。这常是情绪与身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虽然人类对自身机体的复杂运作机制尚未完全研究透彻。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