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向群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海澄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主任医师
我们要搞清楚躯体症状为什么会出现?我总结了几点原因:
第一是生活不规律,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还摄入大量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酒精的有害使用,这是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是各种关系没处理好,导致压力过大,这既包括工作关系,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还有些人揽的事情太多,实在应付不过来。以前调节能力强的时候,就算睡得少、拼命工作可能也没事,但现在调节能力下降了,身体就会发出“信号”提醒你要注意了。怎么注意呢?总不能辞职不干,能做的就积极努力去做,如果能力有限,实在扛不住,就可以寻求帮助,找别人搭把手或者向领导申请减轻负担,这都是可行的。
第三是自身的调整,比如运动。人都需要宣泄情绪,最好的宣泄方式是“不伤人也不伤己”的,我认为运动就是最佳的调节方式。当然,跟别人倾诉也可以,但得看倾诉对象的状态,如果对方本身就很焦虑,你还一个劲地向他倒情绪垃圾,他也承受不住,所以还是要遵循“不伤人不伤己”的原则。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最重要的还是提高心理卫生水平,这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心理健康是有标准的,我们能不能达到这些标准呢?我个人认为,心理问题其实人人都有,只要注意及时调整,就不会发展成疾病。即便真的成了疾病也不可怕,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是常见病,该治疗就治疗。消除对这类疾病的歧视和偏见很重要,千万别觉得“得了焦虑、抑郁很没面子,得了高血压、糖尿病反而体面”其实它们都是普通疾病。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明白,疾病人人都可能得,得了就积极应对就行。千万不要因为觉得“不敢说、怕别人知道”就偷偷隐瞒,这样只会加重心理负担,不利于恢复。
另外,有些患者手术后也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比如装了心脏支架的患者,或是骨折的患者。
我以前接触过一个病人,50多岁,骑电动车时摔断了胫骨,做完钢板固定手术后出现了问题,连续三天睡不着觉,整个人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还跟家里人发脾气,甚至出现了精神症状。这种情况其实很常见,我们赶紧给他用了情绪稳定剂,帮他调整好睡眠,慢慢就度过了这个阶段。
所以,像骨折、心梗这类严重的躯体疾病,无论心梗后是做搭桥还是放支架手术,对人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负担。尤其是心脏出问题,毕竟是急性心梗需要手术,患者会觉得“相当于死过一次”,好不容易救回来,就特别怕再出意外,心里想太多,焦虑也就随之而来,担心下次心梗就救不回来了。这种焦虑会表现为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就连术后康复运动也会顾虑重重。因此现在的心脏康复治疗,都强调综合干预,包括营养支持、心理辅导、康复运动,当然也少不了医疗层面的心脏功能评估,只有多方面结合,患者才能顺利恢复。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我认为,躯体疾病发生后,一定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而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以前觉得心脏出问题后着急是正常的,现在癌症患者这么多,也觉得他们情绪不好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癌症患者如果情绪不好且不及时干预,病死率会明显增加。很多人说“1/3的癌症患者是被吓死的”,其实就是指心理问题没处理好,导致整体状态下滑、免疫系统出问题,进而引发肿瘤复发等情况,这是有科学研究依据的。
手术后的患者也应该做心理评估,但目前国内医院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主张,综合医院里除了急诊患者,所有入院患者都应该像评估生理状态一样评估情绪状态,否则对健康状况的评估就是不完整的,只看身体、忽略心理,很容易出问题。通过情绪评估,也能把那些有医学难以解释症状的患者筛查出来。
身心本是一体的,如果只关注身体而忽略心理,对患者躯体疾病的康复其实是不利的。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