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兵琦 北京航天总医院口腔科 执业医师
刘 欣 北京航天总医院口腔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许丽丽 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医院 主任医师
“医生,我最近感觉下排牙齿有点松动,吃东西使不上劲。”诊室里,40岁的王先生略带不安地说道。经过详细检查,我们发现他有多颗牙齿已经出现II-III度松动,牙周袋深度超过5mm,全口牙槽骨吸收达根长的1/3以上。
“您上次洗牙是什么时候?”我问道。
王先生略显尴尬:“大概五年前吧。当时听朋友说洗牙会把牙缝洗大,还会损伤牙齿,我就一直没敢来。”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这样的病例在临床工作中并不罕见。中华口腔医学会最新数据显示,我国35岁以上人群牙周健康率不足10%,而洗牙知晓率仅为45%。许多人像王先生一样,因对洗牙存在误解而延误治疗,最终导致本可避免的牙齿缺失。
误区一:“洗牙会让牙缝变大”
这可能是关于洗牙最普遍的误解。事实上,洗牙后牙缝“变大”是一种错觉。长期堆积的牙结石会占据牙龈乳头的位置,并刺激牙龈发炎、肿胀。当这些“异物”被清除后,原本被填满的牙缝自然显露出来,牙龈也会逐渐恢复到健康状态。这就像雪地里的栅栏,积雪时看起来浑然一体,当雪融化后,栅栏的原有缝隙才显现出来。洗牙正是融掉“积雪”(牙结石),还原牙齿真实面貌的过程。
误区二:“洗牙会损伤牙釉质”
现代超声洁治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高频振动使牙结石碎裂,而非直接切割牙齿。喷水系统同时冷却和冲洗,将碎屑带走。规范操作下,器械工作尖是针对牙结石与牙面结合部位进行振动,而非直接磨损牙釉质。研究表明,规范洗牙操作造成的牙釉质磨损极小,每次小于0.5微米,相当于头发的百分之一粗细。相比之下,日常生活中咀嚼食物造成的正常磨损要大得多。
误区三:“洗牙会导致牙齿敏感”
长期存在的牙结石如同给牙齿穿上一件“棉袄”,隔绝了外界刺激。当这层“棉袄”被脱去后,牙根面暴露,会出现暂时性敏感。这恰恰说明您的牙齿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更多关注。这种敏感通常会在2-4周内随着牙龈状况改善而逐渐减轻。在此期间,可使用抗敏感牙膏辅助缓解。如果敏感持续存在,可能提示有牙龈萎缩或牙根暴露问题,需要进一步治疗。
误区四:“每天认真刷牙就不需要洗牙”
即使百姓每天刷牙也不能完全请清洁牙齿,牙齿邻面、牙龈沟和牙周袋等隐蔽区域是牙刷无法到达的“盲区”。这些地方容易积累菌斑和牙石,是牙周病的发源地。菌斑显示剂实验清晰表明,即使经过最彻底的刷牙,仍有约30%的牙面(主要是邻面和龈缘下)未被清洁。这些区域的菌斑在48小时内即可开始钙化,形成刷不掉的牙结石。
误区五:“洗牙就是牙齿美白”
洗牙的主要目的是治疗和预防牙周疾病,而非美容性美白。它去除的是外源性色素(如茶渍、烟斑)和牙结石,还原牙齿本身的颜色,是一种“还原本色”的过程。对于内源性着色(如四环素牙、氟斑牙),洗牙无法改变牙齿内部颜色。真正意义上的牙齿美白需要采用过氧化物等漂白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分解色素。
误区六:“一次洗牙,终身受益”
口腔护理是一个持续过程。即使一次彻底的洗牙,也无法阻止菌斑和牙石的再次形成。定期维护才能有效控制牙周疾病进展。口腔健康人群建议每6-12个月洗牙一次;已患有牙周病者需缩短至3-6个月;吸烟、糖尿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维护。
定期的洗牙(专业术语为“龈上洁治”)是维持口腔健康的基石,它能有效清除牙龈边缘及以上区域的牙菌斑和牙结石。然而,这好比我们日常打扫房屋,如果只清理了看得见的地板表面,却忽视了家具背后和墙角缝隙里积存多年的顽固污垢,那么卫生隐患依然存在。
当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堆积,会导致牙龈发炎、肿胀,并与牙面分离,形成称为“牙周袋”的病理空间。这个“口袋”会越来越深,成为细菌滋生的“安全区”。此时,常规洗牙器械已无法触及袋底深处的牙根面。如果放任不管,这些深层的牙结石会像地下蛀虫一样,持续破坏支撑牙齿的牙槽骨,最终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
因此,当您的牙医检查后发现牙周袋深度超过3毫米,或者X光片显示已有牙槽骨吸收的迹象时,就意味着简单的“洗牙”已经不够了,我们需要采取更深入的介入手段——这就是“牙周龈下刮治”(俗称“深刮”)。它是应对早期牙周炎的核心治疗方法,旨在直击病灶深处,为牙周组织的愈合创造健康环境。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您可以观察牙龈颜色(健康呈粉红色)、形态(是否肿胀)、质地(是否松软),以及刷牙时是否出血。若您自己无法确认,建议于口腔专科就诊以进行进一步治疗。
龈下刮治的治疗通常分次进行,全口龈下刮治通常分2-4次完成,每次处理一个象限,确保治疗彻底性和患者舒适度。可以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确保无痛体验。治疗时间根据牙周破坏程度而定,通常每次需要60-90分钟。治疗后6-8周复查,您能见到牙周探诊深度减少、出血指数下降、牙龈颜色和质地改善。牙周刮治有效控制牙周炎症,阻止牙槽骨继续吸收,延长天然牙使用寿命。
牙周治疗的成功并非一劳永逸,真正的关键在于后续的维护期治疗。这是一个以“专业洁治+牙周检查+个性化指导”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综合管理体系。在每次维护治疗中,医生会进行专业的动态监测,重新评估牙周袋深度、附着水平、出血指数等关键指标,如同为牙周健康进行一次精准的“年度审计”,及时掌握病情变化。在此基础上,治疗师会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清洁,重点清除个人日常护理难以企及的“死角”,尤其是残留于较深牙周袋内的菌斑牙石。更重要的是,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提供实时的个性化健康指导,比如为您“量身推荐”合适的牙缝刷、冲牙器或特种牙线,并指导正确使用方法,从而将专业的诊室维护与有效的家庭护理无缝衔接。
文献统计,定期进行牙周维护的患者,其10年后的失牙率比中断维护者显著降低60%以上。一个生动的对比是:两位同时完成牙周基础治疗的患者,坚持每半年维护一次的李先生,十年后牙周状况依然稳定;而认为“治疗完就没事了”的张女士,因中断维护,仅五年内就出现多颗牙齿松动脱落。这充分说明,将维护期治疗视为必须长期坚持的“健康保险”,才是守住牙周治疗成果、延长天然牙寿命的根本保障。
牙齿是陪伴我们一生的宝贵财富,而牙周组织则是支撑这份财富的根基。通过系统解析洗牙误区,普及牙周治疗知识,我们希望帮助大家建立“定期维护、及早治疗、长期坚持”的科学观念。护齿小贴士:下次当您犹豫是否该洗牙时,请记住:洗牙不是牙齿的“奢侈品”,而是牙周的“必需品”。投资牙周健康,就是投资您未来的生活品质。让我们从破除误区开始,拥抱科学护齿理念,共同实现“80岁拥有20颗功能牙”的健康目标!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