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婧宜 北京航天总医院口腔科 执业医师

刘 欣 北京航天总医院口腔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许丽丽 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医院 主任医师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牙龈上突然鼓起一个“小包”,时不时会流出咸涩的脓液或血水。这个“小包”可能过几天就消退了,但没过多久就“春风吹又生”。大多数人会将其归咎于“上火”,吃点消炎药便草草了事。然而,牙龈反复长脓包绝不仅仅是“上火”那么简单。这个脓包,在医学上通常被称为窦道或瘘管,是脓液寻找出口的“隧道”。

一、脓包从何而来?

(一)慢性根尖周炎的“排脓通道”

牙龈上的脓包,绝大多数情况下来自于牙齿根尖周组织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即慢性根尖周脓肿。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当牙齿因龋齿、外伤、隐裂、磨耗等原因导致细菌侵入牙髓时,牙髓会逐渐坏死,坏死的牙髓成为了细菌绝佳的培养皿,大量的细菌和毒素通过根尖孔向牙根之外扩散,感染了牙根周围的牙槽骨。免疫系统会及时响应并与细菌作战,大量的细菌、死亡的白细胞和组织液就形成了脓液。脓液越积越多,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如同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不仅溶解了周围的牙槽骨,还会寻找阻力最小的途径向外排放,最终突破牙槽骨壁,向表浅组织(骨膜下、黏膜下)扩散,在牙龈表面上打开一个“窗口”,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脓包或窦道。这种脓包的特点是:位置固定,通常位于单个牙齿的牙龈根部附近;患牙多有过龋齿、补牙史、外伤史,曾出现过“咬合痛”“牙齿浮出感”;反复性;患牙可能有轻微松动,叩击时会有隐痛。

(二)牙周炎引起的牙周脓肿

牙周炎是另一个极为常见的病因。牙周炎是发生在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的疾病。牙菌斑和牙结石长期堆积,导致龈沟加深,形成牙周袋。牙周袋内的细菌引发慢性感染,当牙周袋深处化脓且引流不畅时,形成了一个“束口袋”,脓液无法从袋口正常排出,就会像根尖周炎一样,“另辟蹊径”,在牙龈上形成脓肿,即牙周脓肿。这种脓包常长在牙龈边缘,周围牙龈又红又肿,碰一下就疼,还可能伴随牙齿松动。

(三)智齿冠周炎的发作

对年轻人来说,这是非常常见的原因。当智齿“歪着长”时,牙冠部分会被牙龈瓣覆盖,形成一个盲袋,极易藏匿食物残渣和细菌,引起反复感染导致冠周炎急性发作,牙龈红肿疼痛,严重时会在智齿周围的牙龈上形成脓包。

(四)牙龈脓肿

还有一种相对轻微的“牙龈脓肿”,只涉及牙龈浅层,比如吃饭时肉丝卡在牙缝里没清理干净,或者突然熬夜、感冒导致抵抗力下降,牙龈乳头(牙齿之间的牙龈小突起)就可能局部化脓。这种脓包通常又小又多,比如几颗牙齿之间的牙龈都鼓了小包包,牙齿本身不疼、也不松动。

(五)其他原因

除了上述病因之外,如果脓包长期不愈、还伴随面部或骨头疼痛,就要警惕两种更深层的问题:颌骨骨髓炎和颌面部肿瘤。它们虽然发病率不高,却可能隐藏着更严重的健康风险,千万别当成普通牙病拖延。

颌骨骨髓炎主要由颌骨感染引起,比如拔牙后伤口没处理好,细菌从拔牙窝感染颌骨;或者面部被撞击、骨折后,伤口感染蔓延到骨组织;少数情况下,严重的牙周炎、根尖周炎也可能“拖”成颌骨骨髓炎。和普通牙龈脓包比,它的特点很突出:脓包长期不愈;伴随“骨头疼”;面部肿胀以及牙齿的松动移位。

颌面部肿瘤是最少见的病因,却是最需要警惕的,这里的“脓包”其实不是普通炎症化脓,而是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后形成的“瘘口”,看起来像脓包,实则是肿瘤的“伪装”。这类“脓包”的典型特征是质地硬,不疼或隐痛;长期不愈合,还会变大;伴随“异常表现”:比如牙龈上“菜花样”的肿块、牙齿不明原因松动脱落、下巴或颈部摸到硬邦邦的“小疙瘩”。

二、牙龈反复脓包有什么严重后果?

很多人因为脓包不痛不痒就放任不管,这是非常危险的。这个小小的脓包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

影响邻牙健康:一颗牙齿的感染,可能会波及相邻的健康牙齿,导致邻牙也发生损坏或感染。

牙槽骨不可逆的破坏:持续的炎症就像埋在颌骨里的“隐形炸弹”,会不断地溶解和破坏支撑牙齿的牙槽骨。骨量一旦流失,就很难再生,既会导致牙齿松动、脱落,更会因为骨量不足而增加后续装假牙,种植牙的难度。

成为全身疾病的“感染灶”:口腔是一个血管非常丰富的区域。脓包内的细菌和毒素可能进入血液循环,成为“菌血症”的来源,播散到全身,对远离口腔的器官造成危害。大量研究证实,牙源性感染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肾脏疾病,甚至妊娠并发症都有密切关联。

引发更严重的间隙感染:如果身体的免疫力下降,慢性炎症可能急性发作,脓液不再局限于牙根尖或牙周,而是向周围更疏松的组织间隙扩散,造成面部肿胀、疼痛剧烈,形成颌面部间隙感染。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颅内感染甚至败血症,危及生命。

三、如何彻底告别反复的脓包?

自行挤破脓包或单纯服用抗生素,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根治。治标还需先治本,任何不清除感染源头的治疗都是徒劳的。

正确的做法是:立即去口腔科就诊!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对于根尖周脓肿,根管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医生会在牙齿上“钻个洞”,用专业的器械彻底清除根管内所有坏死的、感染的牙髓组织,进行充分的消毒,最后用特殊的材料严密填塞根管,隔绝细菌再次进入的通道。一旦感染源头被清除,根尖周的炎症会逐渐消退,骨骼开始缓慢愈合,牙龈上的窦道(脓包)也会自然闭合,不再复发。对于根尖病变较大的牙齿,可能还需要配合根尖手术。但是如果不幸是牙根纵裂导致的脓肿,由于无法严密密封牙齿与外界交流的通道,牙齿则无法保留,拔牙是最终的选择。

如果确诊为牙周脓肿,急性期首先会进行引流,并辅以抗生素治疗。待急性期过后进行牙周系统治疗,包括:洁治(洗牙)、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深刮)等,彻底清除牙周袋内的牙菌斑和牙结石。对于更严重的牙周病,可能需要配合牙周手术。

如果源于智齿冠周炎:急性期先进行冲洗上药、引流和抗炎治疗。待炎症消退后,评估智齿的萌出情况。对于没有保留价值的智齿,拔除是一劳永逸的选择。

而牙龈脓肿的处理较为简单,及时用牙线清理嵌塞食物,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即洁牙,1-2周大多能好转。

而对于颌骨骨髓炎则需要通过“切开引流排脓+抗生素消炎+清除坏死骨组织”进行治疗,骨头破坏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需要手术修复颌骨。对于颌骨肿瘤,“早发现早治疗”至关重要,如果出现了上述症状,去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四、防患于未然——最好的治疗是预防!

与其等到脓包反复发作再去找医生,不如早早建立起牢固的防线:

做好口腔保健: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不少于三分钟。每天使用牙线是清除牙缝菌斑最关键的手段,无法被刷牙替代。

定期洁牙和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专业的口腔检查和洁治。口腔科医生能及时发现早期的龋齿、牙周炎等问题,将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总之,发现牙龈脓包时,务必摒弃“吃点消炎药就好了”的错误观念,第一时间寻求口腔科医生的帮助,通过根管治疗、牙周治疗等方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同时,重视日常口腔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守护口腔健康,就是守护全身健康的第一道重要关口。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