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 齐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管护师

审核:王宁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提到手术,很多人最先产生的不是对手术本身的恐惧,而是对“麻醉”的担忧:怕麻醉后醒不过来,怕麻醉效果不够导致术中疼痛,怕手术没结束就提前清醒,更怕——全麻后自己会变傻。这些顾虑让不少人对手术望而却步,甚至耽误治疗。今天,我们就来系统聊聊麻醉,解开大家心中的疑惑。

先了解:麻醉是什么?分哪几类?

简单来说,麻醉是通过药物或其他医学手段,让患者全身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尤其是痛觉),从而为手术创造“无痛、平稳”的条件,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手术过程。临床上,麻醉主要分为两大类:

局部麻醉:仅作用于身体局部,患者全程清醒(如拔牙时的局部浸润麻醉、骨科小手术的神经阻滞麻醉);

全身麻醉:作用于全身,患者会失去意识、痛觉消失、肌肉放松,相当于“睡一觉”的状态,多用于需要全身配合、手术时间较长的操作(如开腹手术、心脏手术、儿童手术等)。

麻醉的“前世今生”

麻醉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石器时代,应用砭石、骨针或竹针来镇痛治病。大约在两千年前,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使外科手术成为可能。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麻沸散的配方没有流传到后世。我国《黄帝内经》记载中就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腰痛、关节痛和胃痛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也收载几百种具有镇痛或麻醉作用的药物。

在国外,1846年10月16日,牙科医生William Thomas Green Morton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进行全身麻醉的公开演示,他给患者吸入乙醚进行全身麻醉,患者失去知觉后,另外一名医生切除了患者脖子上的一个肿瘤,前后历时8分钟。这一演示立即传遍了全世界,这标志着现代麻醉的开端。Morton的墓志铭上写着这样的话:“在他以前,手术是一种酷刑;从他以后,科学战胜了疼痛”。

全麻是“睡一觉”那么简单吗?背后藏着麻醉医生的全程守护

很多人觉得“全麻就是扎一针、睡一觉”,但实际上,麻醉是一套严谨的医疗流程,从术前到术后,麻醉医生始终在“保驾护航”:

1.术前访视:麻醉前,医生会到病房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体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哮喘)、过敏史等,评估患者的麻醉耐受度,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

2.术中监测与调控: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精准调整麻醉药用量,控制麻醉深度,同时计算出血量、补液量和尿量,确保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既不会因麻醉过浅导致术中清醒、疼痛,也不会因麻醉过深影响术后苏醒;

3.术后苏醒与镇痛: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逐渐减少麻醉药用量,等待患者苏醒。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核心疑问:全麻后会变傻吗?儿童全麻影响智力吗?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答案很明确:不会!

成人全麻:药物安全且可逆,不损伤神经

现在临床使用的全麻药物,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验证。它们作用于大脑时,只会暂时抑制神经活动,不会破坏神经细胞;手术结束后,药物会通过肝脏、肾脏等器官快速代谢排出体外,患者的意识、记忆、思维能力会逐渐恢复,不会留下“变傻”的后遗症。

儿童全麻:无证据表明影响智力,别盲目归因

家长们尤其担心“孩子全麻后智力受影响”,但目前没有任何权威临床数据或研究证明,规范的儿童全麻会对智力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我国每年有数十万儿童因手术接受全麻,其中不少孩子经历过多次全麻,随访观察显示,他们的智力发育与未接受过全麻的孩子并无差异。

有些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全麻术后一周内,偶尔出现失眠、短暂记不住事情的情况,便认为是“智力下降”。其实这是孩子经历手术创伤后,身体处于恢复阶段的正常反应,就像成人感冒后会短暂没精神一样,随着身体康复,这些症状会完全消失。

还有家长将孩子某次智力测试不理想、考试成绩波动,归咎于 “小时候做过全麻”,这其实是误区。智力本身无法像身高、体重那样精确测量,测试结果会受孩子的情绪、疲劳度、学习状态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全麻没有直接关联。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全麻前后,这些注意事项要记牢

1.术后护理:成人、儿童各有侧重

对于成人来说,全麻清醒后,大多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口渴、疼痛),只需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先喝温水,再过渡到流食、半流食),注意休息即可;

对于儿童来说,清醒后可能因环境陌生、身体轻微不适(如喉咙干、伤口轻痛)短暂哭闹,家长无需紧张,可通过抱抱、轻声安抚、提供熟悉的玩具缓解;同时要看好孩子的手,避免其抓扯伤口处的绷带、纱布,防止敷料脱落引发感染。

2.术后镇痛:镇痛泵不会影响伤口愈合,更不会成瘾

很多人担心“用镇痛泵会影响伤口愈合”“会产生药物依赖”,其实这是多余的顾虑。有效的术后镇痛(如镇痛泵)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帮助患者改善睡眠、更早下床活动,反而有利于伤口恢复;临床使用的镇痛药物剂量严格可控,且多为非阿片类药物,规范使用下几乎不会产生成瘾性。

3.术前禁食禁水: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为了保命

临床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医生反复强调“术前6-8小时禁食、2小时禁水”,仍有患者偷偷吃东西。有人说“没喝水,喝了袋奶”,有人说“没吃饭,只吃了个包子”。看似“小事”,实则暗藏致命风险。因为在全麻状态下,患者的吞咽反射、呕吐反射会暂时减弱或消失;若胃里有食物,可能会在手术中呕吐,一旦呕吐物误吸入气管,会引发窒息、吸入性肺炎,严重时危及生命。所以,术前严格禁食禁水,是保障麻醉安全的关键,一定要遵医嘱。

您别笑,这些真的是临床上出现过的真实案例。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讲,也说明我们的科普宣教还是不普及,导致患者对很多医学常识都不了解。

总之,从古代的“麻沸散”到现代的精准全麻,麻醉的发展让手术从“酷刑”变成了“无痛治疗”,是人类医学文明的重大进步。面对需要全麻的手术,不必因“怕变傻”而焦虑,在正规医院、专业麻醉团队的保障下,全麻是安全、可控的。相信科学,配合治疗,才能让身体更快恢复健康。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