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秋冬季节,在享受凉爽天气的同时,市卫健委提醒您,秋冬季是流感、新冠、诺如病毒感染、水痘、手足口病等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为保障您和家人的健康,让我们一起学习秋冬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共同筑牢健康防线。
认识常见秋冬季传染病
传播途径: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传播。
典型症状:急性起病,多出现高热(部分达39-40℃),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可伴有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结膜充血或呕吐、腹泻。
(二)新冠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秋冬季因室内活动增加、人员聚集等因素,传播风险显著上升。
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通过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能造成感染。
典型症状: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腹泻等,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
(三)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由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秋冬季为高发季,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尤为多见,易在学校、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暴发。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摄入污染的食物/水、接触患者排泄物/呕吐物、触碰被污染的手或物品等。
典型症状:以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核心症状,大便多为黄色稀水样便,可伴随低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更为常见。
(四)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为主)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
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患者粪便、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玩具、餐具、奶瓶等物品也可感染。
典型症状: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特征(手足部皮疹掌背面均有),易在集体场所发生聚集性感染。
(五)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冬春两季多发,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典型症状:初期类似感冒,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随后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疹,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头部多,面部、四肢少)。
掌握核心防护措施,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预防胜于治疗,将以下防护措施融入日常生活,能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
(一)接种疫苗,构建免疫屏障:接种流感疫苗、新冠疫苗、水痘疫苗、手足口病等相应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建议老年人、儿童、有基础性疾病等高危人群按照免疫程序适时接种。
(二)注重个人防护,切断传播途径:勤洗手,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液彻底清洗,时长不少于20秒,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立即洗手;前往医疗机构、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人员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或自身出现呼吸道症状时,规范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个人物品,养成独立卫生习惯。
(三)勤通风,营造健康环境:家庭、办公室、教室等室内场所,应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空气清新。
(四)增强自身免疫力:保持均衡饮食、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和积极心态,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从根本上提升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五)做好健康监测,及时规范就医: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尤其关注老人与儿童,一旦出现症状及早就医,避免带病上学、上班,并遵医嘱治疗。
(本文封面图片由AI生成)
来源: 泉州市卫健委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