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蚍蜉撼树
【释义】:蚍蜉(大蚂蚁)想要摇动大树。比喻力量弱小者企图动摇强大事物,不自量力。
【出处】:唐代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拓展】:“蚍蜉撼树”常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等成语并列,成为不自量力的经典比喻。例如:某个小企业妄图通过价格战击垮行业巨头,实为蚍蜉撼树;个人想要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陋习,也常被讥为此举。反义词如“量力而行”“泰山压卵”,则形容行动符合实际或力量悬殊。
【成语中的动物】:成语中的“蚍蜉”并非特指某种蚂蚁,而是古人对大型蚂蚁的统称。在自然界中,蚂蚁虽个体微小,但其集体力量却足以构建地下王国、迁移数十倍于自身重量的物体——这种个体与群体力量的巨大反差,正是成语最精妙的生物学注脚。
小档案
名称:掘穴蚁(作为大型蚂蚁代表)
英文名:Red Ant
学名:Formica cunicularia
体长:工蚁4~8毫米,蚁后12毫米
体重:5-15毫克
隶属科目: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
传奇指数:★★★☆☆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栖息于草原、林地及城市绿地。
魅力特写:

蚂蚁颚部力量惊人,可搬运比自身体重50倍的物体(图片来源:Pexels)

蚂蚁通过信息素传递复杂信息,形成高度协调的集体行为(图片来源:Pexels)
外形特征:
蚂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具六足。触角膝状,是感知化学信号的主要器官。上颚发达,适于切割、携带和战斗。腹部末端有的种类具螫针,可注射蚁酸。
生活习性:
蚂蚁食物很丰富,以昆虫为主要食物,蚂蚁为典型的社会性群体,个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过分泌不同信息素来标记路径、发出警报和识别同伴;一般都会在地下筑巢,能构建深达数米、拥有完善通风排水系统的地下巢穴。
奇闻轶事:蚂蚁真能“撼动大树”?真的假的?真的!——以另一种方式
“蚍蜉撼树”这个成语,常被用来嘲笑不自量力的行为。但在真实的自然界中,蚂蚁确实拥有“撼动大树”的能力——不是靠蛮力,而是以更精妙、更深刻的方式,悄然改变着整个森林的命运。
在亚马逊雨林的深处,切叶蚁群建造的地下王国堪称工程奇迹。它们的巢穴深达6米,隧道纵横交错,总体积可达数立方米。当这样一个庞大的巢穴建立在大树根系旁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大量细根被切断,土壤结构被破坏,导致树木吸水困难。研究表明,约12%的幼树死亡直接归因于蚁巢造成的根系损伤。这些看不见的地下工程,正在无声地决定着哪些树木能够存活。
更令人惊叹的是蚂蚁扮演的“牧羊人”角色。它们与蚜虫、介壳虫等植食昆虫建立了奇妙的共生关系——保护这些“蜜源牲畜”免受天敌侵害,以此换取其分泌的蜜露。一支30万规模的蚁群,其“牧养”的蚜虫每天可从树体吸取超过20升汁液。被蚂蚁保护的蚜虫种群数量会暴增,对树木造成双重伤害:不仅直接掠夺养分,还可能传播病害,直接伤害到树木健康。
日本学者在温带森林中的发现更加震撼:林缘地带的蚂蚁群会对不同树种的种子表现出明显的取食偏好。它们优先选择特定形状、大小和气味的种子作为食物,这种选择性捕食悄然改变着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构成。那些被蚂蚁偏爱的树种,后代数量逐渐减少;而被忽视的树种,则获得更多繁衍机会。数百万蚂蚁无意识地取食选择,正在缓慢而坚定地重塑未来森林的面貌。
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经过空间和时间的放大,产生了惊人的生态效应。单只蚂蚁确实无力摇动参天大树,但作为一个整体,蚁群通过地下工程、共生关系和种子选择这三种途径,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森林的结构与演化。
来源: 喜涮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喜涮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