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凉,早上照镜子时突然发现眼白红了一片?别紧张,如果不痛不痒、视力如常,您很可能遇到了一个特别“偏爱”秋冬季的小状况——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是巩膜(眼白)和结膜之间的小血管破裂导致急性、无痛的出血区域。它就像眼睛上的“淤青”,是眼白表面的微小血管破了。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结膜下出血是一种自限性疾病,通常1周–2周就会自行吸收,颜色从鲜红逐渐变黄,最终完全消退。

秋冬季高发结膜下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1.秋冬特异性刺激:秋冬气候干燥,加上室内暖气、空调的使用,眼睛表面更干,结膜血管变脆;昼夜温差大,眼部血管不稳定,易破裂。
2.特定行为动作诱发:秋冬流感多发,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擤鼻涕等动作,可能引起血管破裂。
3.基础疾病波动影响: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在秋冬更难控制,影响血管弹性和脆性,增加出血风险 。
4.眼部问题加重:干眼症、结膜炎在秋冬易发作,刺激结膜血管;熬夜、关灯看手机等不良用眼习惯,增加血管负担,诱发出血。


发生结膜下出血该如何处理?
记住两个关键时间点,做好冷热敷:
出血48小时内冷敷
用冰袋或冷毛巾进行冷敷,每次约15分钟,每天数次。此方式可收缩血管,阻止出血继续发生。
出血48小时后热敷
改用温毛巾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注意:不要自行使用活血药物或眼药水,也不要反复揉眼或用力眨眼,避免加重眼部损伤。
秋冬季如何预防结膜下出血?
1.防寒保暖,控制基础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用力擤鼻涕等动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和血糖稳定。
2.温和清洁,避免刺激:不用力揉眼,洗脸时动作轻柔,避免眼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摩擦。
3.保持湿润,改善用眼环境:在干燥环境中可使用加湿器,适当滴用人工泪液,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或熬夜等不良用眼习惯,减少对眼表血管的负担。
结膜下出血多数情况下会自行消失,但如果频繁发生出血、出血范围持续扩大或伴有视力下降、眼痛或分泌物增多等伴随症状,应及时就医。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屈光眼整形中心护师沈伟莉/文 护士庞晶晶/图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温州市护理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