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了,药能吃吗?”这是几乎所有准妈妈都会纠结的问题。民间“孕期吃药必致畸”的说法,让很多孕妇即便感冒发烧、慢性病发作,也宁愿硬扛着不敢用药。但事实上,孕期用药并非“绝对禁区”。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边旭明指出:“孕期用药的核心是‘科学使用’,而非‘完全禁用’。临床上,有三类药物在明确指征下使用,反而能降低母婴风险。”
一、抗生素:并非所有“消炎药”都致畸,这几类相对安全
提到抗生素,很多孕妇第一反应是“致畸”。但事实上,细菌感染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引发肺炎、败血症,反而增加流产、早产风险。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就是孕期相对安全的选择。
从药理机制看,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头孢类(如头孢克洛)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作用靶点是细菌细胞壁,而人体细胞无细胞壁,因此对胎儿细胞毒性极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其归为妊娠B类药物(动物实验未发现致畸,或动物实验有风险但人类研究无证据)。例如,孕期尿路感染(发生率约10%)若不治疗,可能导致肾盂肾炎、早产,此时医生常会开具阿莫西林或头孢呋辛,疗程一般3-7天,剂量为常规治疗量的1/2-2/3,既能控制感染,又不会增加致畸风险。
需警惕的是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这类药物可能导致胎儿听力损伤(氨基糖苷类)、牙齿黄染/骨骼发育异常(四环素类)、软骨发育障碍(喹诺酮类),孕期应避免使用。
二、对症治疗药:感冒、孕吐别硬扛,选对药物更安全
孕期常见的感冒、发烧、孕吐等症状,若严重到影响进食、睡眠,反而可能导致胎儿营养不良、宫内发育迟缓。此时,单一成分、作用明确的对症药物在医生评估后可使用。
发烧是孕期常见症状,体温超过38.5℃可能引起胎儿心率加快、氧气消耗增加。此时首选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FDA妊娠B类,孕期全程可安全使用,每次500mg,间隔4-6小时,每日不超过3g。需注意避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复方感冒药(如部分“感冒灵”),以免重复用药导致过量。
孕吐严重时(医学称“妊娠剧吐”),可能导致孕妇脱水、电解质紊乱、酮症酸中毒,增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风险。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B6(每日不超过200mg),或短期服用昂丹司琼(FDA妊娠B类,止吐效果明确,研究显示未增加致畸风险)。相比之下,胃复安虽也可止吐,但长期大剂量可能导致胎儿锥体外系反应,需谨慎。
鼻塞、咳嗽时,可使用生理盐水鼻腔喷雾缓解鼻塞,蜂蜜(1岁以上儿童及成人安全,孕中晚期可用)缓解咳嗽(每次1-2勺,每日3次)。需避免含伪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收缩胎盘血管)、含可待因的止咳药(新生儿呼吸抑制风险)。
三、慢性病用药:停药风险远大于用药,需“边治边怀”
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慢性病患者,若孕期自行停药,对胎儿的危害可能远超药物本身。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若停用左甲状腺素,可能导致胎儿大脑发育不良(甲状腺激素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糖尿病孕妇若不用胰岛素,高血糖可能引发胎儿巨大儿、流产、畸形(如心脏畸形、脊柱裂);高血压孕妇若不用药,可能进展为子痫前期,增加胎盘早剥、胎儿窘迫风险。
这类疾病的治疗药物中,左甲状腺素(甲减)、胰岛素(糖尿病)、拉贝洛尔/甲基多巴(高血压)被证实孕期使用安全。以甲状腺功能减退为例,孕期需将促甲状腺激素(TSH)控制在0.1-2.5mIU/L(孕早期)、0.2-3.0mIU/L(孕中期)、0.3-3.0mIU/L(孕晚期),左甲状腺素剂量通常需增加20%-30%,具体需根据血检结果调整,切不可自行减量或停药。
孕期用药的“黄金原则”
无论使用哪类药物,都需遵循以下原则:
1. 有明确指征再用药:非必需的保健品(如“美白丸”“减肥茶”)、偏方(如“土霉素治腹泻”)坚决不用;
2. 优先单一成分药:复方药成分复杂(如“复方甘草片”含阿片类成分),可能隐藏风险;
3. 最小有效剂量:能用小剂量解决,就不用大剂量;能局部用药(如阴道栓剂治疗阴道炎),就不全身用药;
4. 咨询专业医生:用药前务必告知医生孕周、病史、过敏史,优先选择有“妊娠期用药经验”的产科医生或临床药师。
致畸的“关键时间窗”
胎儿致畸与用药时间密切相关:
· 受精后2周内(着床前期):药物对胚胎的影响是“全或无”——要么导致流产,要么胚胎正常发育,此时无需过度焦虑;
· 妊娠3-8周(致畸敏感期):胚胎器官分化关键期,此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尤其是神经系统、心脏、四肢等易受影响;
· 妊娠中晚期:胎儿器官基本形成,药物致畸风险降低,但仍可能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如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
结语:不“因噎废食”,不“盲目硬扛”
孕期用药的核心,是在“治疗疾病”与“避免风险”间找到平衡。临床数据显示,多数出生缺陷与药物无关,而因“疾病未控制”或“盲目用药”导致的不良结局更常见。准妈妈们无需因“致畸恐惧”拒绝必要治疗,也不能无视风险自行用药。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严格遵医嘱用药,才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毕竟,健康的妈妈,才能孕育健康的宝宝。
作者:张琛羲 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医院 药剂科
来源: 四川广播电视报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四川广播电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