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咳嗽,把我的止咳药减半给他吃?”“上次发烧吃这个药管用,这次直接按上次的量喂?”生活中,不少家长在儿童用药时存在“想当然”的误区,认为“儿童就是缩小版成人”,用药剂量“减半”“凭经验”即可。但事实上,儿童的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尚未发育成熟,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盲目套用成人剂量或凭经验用药,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以下这些常见的儿童用药剂量误区,家长必须警惕。

误区一:按“成人剂量减半”计算,忽视个体差异

典型表现:将成人药的说明书剂量直接除以2或3,作为儿童用药剂量;或简单按“年龄减半”(如“12岁以上用成人量,6-12岁用半量”)。

为什么错?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小版”,药物剂量需结合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甚至肝肾功能综合计算。例如,新生儿的肝药酶系统尚未激活,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仅为成人的1/10;1-3岁幼儿的肾小球滤过率约为成人的60%,药物排泄速度更慢。若简单“减半”,可能导致剂量不足(无法起效)或过量(增加毒性风险)。

正确做法:儿童用药剂量需严格参照说明书的“儿童用法用量”,或遵医嘱。目前临床常用的计算方法有3种:按体重计算(最常用,公式为“每日剂量=体重kg×每日每公斤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更精准,适合新生儿、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按年龄计算(仅作为粗略参考)。用药前务必核对药品说明书中的“儿童剂量表”,或咨询医生/药师。

误区二:凭“经验”用药,忽视病情与个体差异

典型表现:“上次发烧吃布洛芬管用,这次发烧直接按上次的量喂”“邻居孩子吃这个剂量没事,我家孩子也按这个量喂”。

为什么错?儿童的病情、体重、对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即便是同一种疾病(如发烧),病因(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严重程度不同,用药剂量和种类也可能不同。例如,同样是发烧,38.5℃以下可能无需用药,38.5℃以上需根据体重计算退烧药剂量;若孩子近期体重增长,上次的剂量可能已不足,反之则可能过量。此外,肝肾功能不全、有过敏史的儿童,用药剂量需更谨慎调整。

正确做法:每次用药前,需重新评估孩子的体重、病情(如体温、症状变化),并核对药品说明书。若孩子存在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肾病),或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务必告知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剂量叠加风险。

误区三:自行“加量”“减量”,认为“多吃好得快”

典型表现:孩子咳嗽加重,偷偷把止咳药剂量增加1/3;服药后症状缓解,没吃完就停药。

为什么错?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较低,“加量”可能导致药物蓄积中毒。例如,过量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退烧药,可能引发肝损伤(儿童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75mg/kg,单次不超过15mg/kg);过量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可能抑制呼吸。而“自行减量”或“提前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或治疗不彻底,增加耐药性风险(如抗生素滥用)。

正确做法:严格按疗程、剂量用药,症状缓解后需遵医嘱停药。若用药后症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切勿自行增减。

误区四:混淆“剂量单位”,一勺之差可能差出几倍量

典型表现:把“毫克(mg)”当“毫升(ml)”喂,或用普通勺子、瓶盖代替专用量具;药品说明书写“每次5ml”,却用家里的汤勺(实际容量可能达10ml)喂药。

为什么错?儿童用药剂量常以“mg”“ml”“滴”为单位,不同药物浓度不同,单位混淆或量具错误会导致剂量大幅偏差。例如,某退烧药规格为“15ml:0.6g”(即每ml含40mg),若孩子需服用200mg,正确剂量应为5ml;若误将“mg”当“ml”,喂200ml,剂量直接超标40倍,可能导致严重肝损伤。此外,普通勺子、瓶盖的容量差异大(如汤勺容量约5-15ml),无法精准控制剂量。

正确做法:用药时务必看清说明书的“剂量单位”,优先使用药品配套的专用量具(如量杯、滴管、刻度勺),并水平放置读取刻度(视线与刻度线平齐)。若药品无配套量具,可购买儿童专用喂药器(带刻度,精确到0.1ml),避免用普通餐具代替。

误区五:重复用药,忽略“成分叠加”风险

典型表现:孩子感冒,同时喂“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却不知多种药物可能含相同成分。

为什么错?儿童复方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中常含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退烧药)、伪麻黄碱(减充血剂)、右美沙芬(止咳药)等。重复用药易导致成分叠加过量,例如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可能超过每日最大剂量(儿童每日≤75mg/kg),引发肝损伤;叠加使用含伪麻黄碱的药物,可能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正确做法:用药前核对所有药物的“成分表”,避免同时使用含相同成分的药物。例如,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含对乙酰氨基酚)时,不可再同时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服用“复方止咳糖浆”(含右美沙芬)时,避免叠加其他止咳药。若不确定成分是否重复,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儿童用药,牢记“三查四问”原则

儿童肝肾功能未成熟、药物代谢能力弱,用药安全容不得半点“想当然”。家长给孩子用药时,需牢记“三查四问”:

三查:查药品有效期、查剂量单位、查成分表;

四问:问医生“剂量是否适合孩子体重”“疗程多久”“可能的不良反应”“能否与其他药物同服”。

儿童不是“缩小版成人”,用药剂量需“个体化”“精准化”。当对用药有疑问时,切勿凭经验或网络信息自行决定,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孩子健康的“守护者”,而非“风险源”。


作者:张琛羲  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医院    药剂科

来源: 健康科普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