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向新逐绿”就是“多栽树、少排放”,其实它更像给经济发展装了“创新 + 生态”双引擎——既靠科技突破提效率,又靠生态保护守底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要到2035年建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简单说就是“赚钱不能以污染为代价”。比如工厂不能只追求产量,还要通过技术升级减少排放;能源不能只靠煤炭,要多用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这一政策就像“绿色说明书”,给各行业划定了“既要发展好,又要环境好”的方向。
能源是“向新逐绿”的关键战场,现在的技术突破让“用清洁能源”越来越容易。国家要求 2030 年新能源发电占比不低于 35%,背后有三大“帮手”:钠离子电池像“便宜又耐用的充电宝”,比传统锂电池成本低,适合储存风电、太阳能发的电;液氢储运技术像“氢能快递车”,能把氢气安全运到需要的地方,解决氢能运输难题;区块链则像“绿色账本”,能精准记录每度绿电的来源,让企业放心购买。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量已超一半,相当于每两度电里就有一度来自风、光、水等清洁能源。

“向新逐绿”不只是“花钱护生态”,还能让生态变成“摇钱树”。在内蒙古阿拉善,无人机像“空中运苗员”,高效运送梭梭树苗,“十四五”以来已治沙5000万亩,相当于7000 个西湖的面积;云南洱海建了5700多公里污水管网,像给湖泊装了“净水器”,重现“鱼翔浅底”的美景。更聪明的是“生态变现”:安徽的林业碳票就像“树木的存款单”,一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能折算成钱交易,已完成12笔省级交易;河北塞罕坝靠森林旅游,每年带动周边收入超6亿元,真正实现“种绿树、赚绿钱”。

数字技术就像“绿色管家”,帮传统行业既减排放又降成本。政策明确要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比如山西的焦化厂装了智能监控系统,像给生产线上了“环保探头”,污染物排放减少50%;成都的“智慧大气”系统能精准分析每家企业的排放情况,像“私人医生” 一样定制减排方案。现在节能环保产业规模正朝2030年15万亿元目标迈进,还出现了虚拟电厂、源网荷储等新业态——虚拟电厂不是真电厂,而是把分散的充电桩、工厂发电机整合起来,像“电力调度员”一样平衡用电供需。这些做法让企业在减碳的同时多赚钱,实现“双赢”。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 刘嘉依
审核:北京城市学院国际文化与传播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邓兴军
综合来源:新华社、光明网、央视网

来源: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科普话强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