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益阳市专场)在长沙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五年来,益阳市全力推进新一轮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激活农业农村发展“一池春水”。2024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51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647元。
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益阳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方面,主要探索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经验。
“一县一特”促增收。益阳市立足多样的地貌特征和资源禀赋,推动形成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赫山兰溪米业、资阳休闲食品、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等“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安化县连续16年入选全国茶业百强县前十强,稻虾产业规模跻身全国前三,水产品加工量和出口额均居全省首位。该市大力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全链条推进产业升级,积极融入“五彩湘茶”“洞庭湖小龙虾”“洞庭香米”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8家,其中国家级9家,数量居全省第2位。
盘活资源添活力。益阳市立足农村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土地细碎化等现实挑战,积极探索农田“谁来种、如何种”的新路径。做实做细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数字化改革,将土地经营权量化为股权,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村民变股民、小田并大田”。为此,该市还建立了“1+6”农村产权交易体系,1个市级中心、6个县级中心覆盖全市,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全流程线上竞价交易,土地流转平均溢价率达20%,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建好良田固根基。益阳市坚决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5%。该市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新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建设。近两年,该市通过投融资创新撬动社会资本7亿元,有40万亩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提高到3000~4000元。同时,坚持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与建设并重,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探索形成“大户模式”“沟渠经济模式”等管护新模式,确保这一“惠民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来源: 科普湖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