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拍摄:张素琴

山西的宝藏很多,而位于太原的晋祠就是宝藏中的宝藏,集历史、古建、彩塑、书法等文化精髓为一体,既有王者的大气恢宏,又有智者的清新雅趣,还有能者的精致随和。您随手一指的一棵树,可能就有上千年的历史;那微微上翘的一根根木料,不仅有美学,还蕴含着古老的力学原理;触摸的一块儿石头,亦有可能是一件惊掉你眼睛的老物件。您在晋祠所看到的一砖一瓦,一叶一枝,都厚重的很,沐着千年光华。
太原,古称晋阳、龙城,您听听这名儿,可不是是谁想叫就可以叫的,这里是王者聚集的龙脉之地,无数英豪在此成就了百年霸业。公元615年,李渊起兵于此,定国号为“唐”,开启了盛世中华之文明。
背靠龙脉,晋祠“龙”迹颇多。
晋祠是一座皇家园林,跟皇家扯上关系,那可是尊贵的不得了。追溯它的源头,就得说到“剪桐封弟”的故事。晋祠奉祀的就是受封的西周初年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这级别可是够高的。太原亦有幸,得了这样一位明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造福百姓。历经几千年风雨,晋祠保存之如此完好,跟当地百姓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一块儿宝地庇佑着百姓,而百姓亦发自内心地守护这块儿宜居的福地。
晋祠的镇祠之宝是什么呢?它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块高大的有些斑驳的行书石碑,碑上刻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笔御书,并且亲自监制而成,堪称国宝。这块碑文叫《晋祠之铭并序》,字体苍劲飘逸隽秀,深得兰亭序之风骨,有助于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的政治、文化、民情等等,无论从文学、史学、书法,还是治国理政方面,都有着极其宝贵的史料价值。
女皇武则天作序的《华严经》石幢也是晋祠的一大精品,藏于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的奉圣寺的碑廊中,后经历代战火,虽有残损,但保存也较为完好,可见唐代石刻之精华。


“晋祠流水如碧玉”,诗仙李白到此一游,惊叹于晋水之美;“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欧阳修畅游晋祠时,对距今三千年之久的周柏不吝赞美;“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范仲淹则描写了晋祠的富庶祥和;“愿将一掬灵祠水,散作甘霖遍九州”,明代重臣于谦则写出了忧国忧民的大格局……晋祠是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向往的“远方”,仿若不来晋祠,便是一生遗憾。


晋祠的牌匾、碑刻、楹联也非常丰富,汇聚唐宋元明清历代名家之作,每走几步路,入目便会遇到别处看不到的史存佳品。一块儿上书“难老”二字的蓝底黄字的牌匾最为引人注目,笔力雄浑苍劲,好似写出了那一汪泉水游走晋祠的神韵,这可是晋祠著名的三大名匾之一,为傅山先生所书。
一座晋祠,半部中国史。在晋祠,俯仰之间,皆是瑰宝,“三宝”“三绝”已然让很多人倾倒,心有大爱的水母娘娘的故事流传千古……而隐没在这些光华之下,还有许多我们忽略的胜景。游晋祠,您会觉得常观常新,每来一次,都会增长不同的知识,都有不同的感受。晋祠之美,穿越了时空,一眼千年,总也看不够。
没来晋祠,便相当于没有来过山西。

作者:张素琴  山西省科普服务中心

注:本文所引用图片,未经许可禁止任何形式转载与使用。

来源: 山西省科普服务中心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