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山城,上千架无人机从江面升起,在重庆的夜空勾勒出白鹤梁、巫山神女峰等震撼画面。这场刷屏的视觉盛宴,究竟是如何精准上演的?隐藏着怎样的科技力量与艺术巧思呢?


图源:Pixabay

01  让无人机跳起“集体舞”

无人机表演之所以能够做到美轮美奂,首先要归功于对数千架无人机的精准控制。这就像指挥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每个乐器都需要在正确的时机发出正确的音符,而表演中的每一架无人机,就是乐谱上一个精准的音符。

精细化编程与图形设计:从像素到艺术的蜕变

在无人机表演之前,编程设计师会提前将表演内容转化为三维动画模型,再通过专业软件将其“切片”成数千个关键帧。这个过程就像将一幅巨画分解成无数个细小的马赛克,而每个马赛克代表一架无人机的灯光状态和位置信息。

编程团队还需要考虑灯光颜色的渐变、图案转换的流畅性以及音乐与画面的同步。例如,当无人机群从“山茶花”图案过渡到“轻轨穿楼”时,系统会计算出最平滑的路径,避免出现突兀的跳跃。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无人机表演不再是简单的灯光展示,而是一场真正的空中数字艺术。

人工智能算法:空中芭蕾的“智能编舞”

有了预先编排的程序,到正式表演时,人工智能算法就能化身经验丰富的舞蹈编导。它能够根据预设的表演方案,为每架无人机规划出最优飞行路径。例如,系统会通过三维建模和路径规划算法,把上一步设计师创作的图案分解成数千个空间坐标点,并为每架无人机分配专属的飞行任务。

不仅如此,如果遇到突发事件影响表演环境,例如突然的阵风,人工智能能实时分析数据,并微调无人机的飞行参数。这就像一位敏锐的指挥家,在演奏过程中根据现场气氛调整节奏,确保整体表演的和谐与稳定。

数据传输与通信:无人机的“神经系统”

想象一下,数百甚至上千架无人机在算法的指挥下翩翩起舞,它们需要时刻与总控系统保持联络,即时接收指令。这就离不开一个稳定且高响应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就像无人机的“神经系统”,通过无线网络与每一架无人机保持连接,实时将飞行指令传递给每一个“细胞”。而系统能通过多链路备份和抗干扰技术,确保指令传输的稳定性和同步性,避免信号丢失或指令冲突。让无人机群即使在高楼林立或人群密集的区域也能保持高效协作。

02  应对“舞台”突发状况


图源:Pixabay

前面已经提到,在无人机表演过程中,总难免遇到外界环境带来的突发状况。这些突发状况就像一场即兴考试,考验着技术团队的应变能力和系统的稳定性。

城市空域“立体交通管理”

我们想象中的天空,是畅通无阻的自由空域。但实际在城市上空,空域也被纳入了交通规划。不但有各种空中交通航道,还存在各种禁飞区域。所以即使是无人机,也不能在空中随意“占道”表演。

而无人机领域的“电子围栏”技术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虽然名为“围栏”,但是这项技术其实不存在物理实体,而是内置在无人机中的限制程序。它可以通过GPS定位,在空域中设置特定的限制区域,当无人机靠近限制空域,电子围栏通过发射信号,阻止无人机进入禁飞区和限飞区。这就相当于为无人机表演划定了舞台边界,避免其与其他空中航线或禁飞区冲突。

避让空中“不速之客”

飞鸟是无人机表演中最不可预测的因素。它们就像天空中的“原住民”,偶尔会闯入无人机的飞行空域。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技术团队会提前在算法中加入鸟类以及其他飞行物监测与规避规则。

在表演过程中,系统会通过雷达或视觉传感器监测鸟群动向。一旦发现有鸟类接近,控制系统会立即启动局部避让程序,指挥受影响区域的无人机稍作避让,待鸟群飞离后再迅速归位。这种灵活的策略,既保障了表演的安全,又体现了对自然生物的尊重。

遭遇极端天气怎么办

极端天气是无人机表演中最大的变量。强风、降雨、雷电都可能对表演造成影响。为了规避这些情况,表演方会动用专业设备,对表演高度层(100~300米)的风速、风向、湍流、湿度进行米级、分钟级的实时监测,并根据数据进行动态决策。

例如,在阵风较大时可能降低整体飞行高度避开强风层,或减少无人机的大范围横向移动,优先保证集群的稳定性和安全。当监测到即将出现雷雨、强风等不可抗天气时,系统还会中止表演并下达撤离指令,所有无人机立即启动自动返航程序,依据预设的优先级和航线,分批、有序、迅速地返回起降场,避免在撤离过程中发生碰撞。

03  提升“舞姿”的新技术

“开幕”与“谢幕”——箱起箱落

早期的无人机表演,在开始前和结束后,往往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手动搬运、摆放、检查每一架无人机,耗时耗力,且容易出错。而现在,箱起箱落技术让这一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通过箱起箱落技术,无人机被预先集成在特制的、类似货柜的箱体中。表演开始时,箱门开启,无人机像蜂群一样依次自主飞出;表演结束后,它们又会按照预先设置的指令,精准地飞回各自箱内的卡槽中,自动充电、待命。这不仅仅是省了人力,还意味着整个无人机编队成了一个可以快速部署、快速转移的智能整体,极大地提升了表演的机动性和效率,也减少了对起降场地的苛刻要求。

更进一步的技术甚至尝试在移动的车辆或船舶上,通过精密的引导和机械捕获装置,实现无人机在动态平台上的精准降落与收纳,这为在更复杂环境下的表演提供了可能。

续航能力,让“表演”更持久

要支撑无人机群在空中进行长时间、复杂表演的关键,在于续航能力的全方位优化。固态电池、石墨烯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突破,让无人机拥有更强劲更有耐力的“心脏”。不过,表演的持久绝非单一的电池技术突破,更是一场关于能量的“精打细算”。

首先,工程师们致力于为无人机“减重”,即大量采用碳纤维等轻巧却坚固的材料,并精心优化其气动外形,减少飞行阻力。其次是“智能节流”,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像一位精明的管家,实时监控并优化着每一份电量的使用;而地面控制软件在规划成千上万条飞行路径时,会智能地选择最节能的航线,避免急停急转等耗电动作。

无人机在天空舞台上越来越持久的表演,实际依赖这些化学、材料学、空气动力学、人工智能算法技术方面的共同提升。

04  不止是跳舞那么简单

无人机表演只是无人机技术应用的冰山一角。在农业、物流、测绘、救援等领域,无人机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空中助手”。

在农业领域,搭载多光谱传感器的无人机可以快速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精准识别病虫害区域。当它们被用作施药施肥的机器时,能有效提升作业效率和农药利用率,并显著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图源:Pixabay

在物流领域,无人机为“最后一公里”配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或交通拥堵的城市,无人机配送能够跨越物理障碍,快速将货物送达目的地。

无人机还被运用于地理测绘领域,它们通过搭载高清相机和激光雷达等设备,能够快速获取大范围地表的三维数据。与传统测绘方式相比,无人机测绘成本更低、效率更高,还能深入人力难以抵达的危险区域,为工程规划和灾害评估提供详细、准确的数据支持。

而在应急救援场景中,无人机能够有效突破地形与环境的限制,第一时间到达灾害现场。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无人机可以借助实时图传系统为救援团队回传清晰的现场画面,并执行物资空投任务。面对高层建筑火灾,消防无人机能够直接飞抵高空火点喷射灭火剂。比起传统救援方式,这种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救援效率,也更大程度地保障了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

无人机表演是现代科技在低空经济领域的实战演练,它不仅是夜空中绚丽的画笔,更将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用工具。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介绍:CPU,科普作家。

审核专家:李春藜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