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植物(统称为榕树)虽然生的高大,但它却非常“内向且社恐”,甚至可以算的上是社恐的极致代表,因为在繁殖的时候,它们只接受榕小蜂的传粉,根本不和其他昆虫有交集,散发出浓浓的社恐味道。
很多植物为了繁殖会开出鲜艳的花朵并散发花香来吸引吸引传粉者,但是全世界的榕树约有750种,每一种榕树都专一性地由一种小蜂传粉,极少存在例外,每一种小蜂也通常只在其唯一的宿主榕树内生长繁殖,它们之间的关系已发展到一对一、不能互缺的高级亲密状态,从白垩纪开始,这种一对一的传粉机制一直保留到了现在。这有赖于榕树释放的一种强烈的化学信息,同一环境中虽有多种榕树正在开花,小蜂也可以通过专一的化学信息准确定位宿主。所以说内向的榕树并不是不社交,而是追求长期稳定(长达亿年)的更深层次的灵魂之交。
无花果(Ficus carica)则是榕属植物中的明星树种,原产自地中海沿岸,是世界上,也是人类栽培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果树之一,距今已经有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对于无花果的文献记载,可能出自唐代《西阳杂俎》(公元860年),其中记载其“无花而结实”,由此得名无花果。

切开的无花果图片来源:wiki百科
它们肉质的花托形成了一个空心腔,腔的内表面生有不同类型的花:在雄株的果实中,有能产生花粉的雄花和为传粉小蜂提供栖息场所的瘿花;在雌株的果实中,有能产生种子的长柱头雌花和瘿花。花序轴顶端仅留一个由覆瓦状花托片组成的微小孔洞,这种结构导致花朵完全封闭,无法依赖风或普通昆虫传粉,而体长仅2-3毫米榕小蜂正是唯一能突破屏障的“钥匙”。
榕小蜂的幼虫均在无花果的瘿花中孵化,并以无花果的汁液为食。雄性榕小蜂一生只有两个任务,它们先一步羽化,羽化后咬破瘿壳,破壳而出”的雄蜂随即会爬向未“破壳”雌蜂的虫瘿完成交配任务,最后一个任务就是用锋利的颚部啃咬果壁,为怀孕的雌蜂开辟逃生通道,完成这两这个任务便可以“蜂生无憾”了。雌蜂妈妈携带无花果的花粉,从雄峰开辟的通道中飞离无花果,然后凭借化学信号寻找未成熟花序的无花果,它们带着花粉通过花序口部的由总苞片构成的螺旋形通道艰难地钻入花序腔内从腔顶的苞片间隙挤入花序,过程中翅膀与触角常被刮落,从此失去飞行能力。到达“花室”后,便会将卵产入瘿花子房,同时将花粉散播到其他雌花的柱头上,为无花果完成授粉。

图片来源文献(陈勇等,2002)
经过榕小蜂授粉的无花果,结出的果实称为隐头果,其果实富含蛋白质、粗纤维、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鲜果甜糯可口,晒成果干也很好吃,还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但是很多人担心无花果是不是藏了很多虫卵,吃了无花果不会就直接开荤了吧。答案是:无须担心。因为无花果分为野生型、斯蜜奶型、中间型和普通型,其中野生型、斯蜜奶型、中间型它们中间的一部分需要无花果蜂来传粉,果子才能发育,但我国的无花果多半都是普通型无花果,不需要授粉授精就可以结实。而且现在市面上卖的商业化栽培的无花果很多都是单性结实,不需要无花果小蜂传粉。所以,吃无花果等于吃虫子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李彤 生态学硕士 科普作者
审核丨顾垒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副教授 中国植物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