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华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胡文立 北京朝阳医院 主任医师
你是否听说过一种名为“多发性硬化”的疾病?它像是一位狡猾的敌人,悄无声息地侵袭着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神经信号传导受阻,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在这个科技与医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发性硬化依旧保留着诸多未解之谜,它的名字虽带着“硬化”,却让患者的生命之路变得柔软而曲折。
一、多发性硬化是怎么回事?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疾病。它会导致神经纤维外层的保护层——髓鞘受损,从而影响神经信号的传导,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多发性硬化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两倍,主要侵袭青壮年,尤其是40岁左右的人群,已成为中国青壮年致残的第二大原因。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多发性硬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独特的病理特征:在患者的大脑中,存在着多个硬化斑块。这些斑块是由炎症引起的神经纤维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瘢痕组织所形成。由于多发性硬化影响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因此它可能会影响到大脑、脊髓及视神经等关键部位,导致多样化的临床症状。
二、多发性硬化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尽管医学界对多发性硬化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的研究倾向于内外因结合的理论。
内因主要涉及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在欧美人群中的发病率远高于亚洲人群,这可能与遗传背景有关。尽管遗传背景是基础,但确切的遗传模式尚不明确。
外因则聚焦于早年环境暴露,尤其是15岁前可能遭遇的未知感染。一些研究指出,幼年时期可能的病毒或其他感染因子(如EB病毒、支原体)接触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相关。然而,确切的触发因素仍未确认。
此外,性别差异也是多发性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女性发病率约是男性的两倍,这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趋势相符。虽然直接关联尚未确立,但研究表明女性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调控与男性存在差异,可能影响疾病易感性。
三、多发性硬化的类型与症状
根据病程和症状的不同,多发性硬化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复发缓解型、继发进展型、原发进展型和进展复发型。其中,复发缓解型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病例的80%-85%。患者经历病情的加重(复发)和随后的自然缓解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反复出现。
多发性硬化的症状因神经系统受损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常见的症状包括视力下降、感觉异常、肢体无力、共济失调等。视力下降可能是由于视神经受到炎症或损伤所致;感觉异常可能表现为麻木、蚁走感以及疼痛等;肢体无力则可能是由于神经纤维受损导致肌肉无法得到正常的神经支配;共济失调则表现为走路不稳、摇晃或拿东西不稳等。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多发性硬化还可能引起一些较为少见的症状,如类似卒中的表现、精神抑郁以及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虽然较为少见,但也需要引起注意。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华医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