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就餐,餐(饮)具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很可能带有病原微生物、虫卵,对人体有一定的危害,可能引起细菌性痢疾等多种传染性疾病,因此餐(饮)具清洗消毒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
多数人默认餐饮场所提供的消毒餐具是安全的,但对小餐馆、夜市等场所的餐具清洁度存疑。媒体报道的“黑作坊消毒餐具”事件加剧了公众焦虑。 公众需摒弃“绝对安全”或“一概怀疑”的极端认知,通过科学知识提升判断力,主动参与食品安全监督。那么我们常使用的集中消毒餐(饮)具真的达到卫生标准吗?今天带您全面了解消毒餐(饮)具的“安全密码”。
国家标准怎么定?三大指标筑牢安全底线。适用范围全覆盖。餐(饮)具集中消毒服务单位的餐(饮)具集中清洗消毒活动均需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GB31651-2021)的要求进行,并在清洗完成后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GB14934—2016)的要求进行检验。核心卫生指标“零容忍”。感官上要求,表面光洁,不得有附着物,不得有油渍、泡沫、异味。理化指标要求,游离性余氯≤0.03 mg/100cm²,不得检出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计)/(mg/100cm²)。微生物指标要求不得检出大肠菌群和沙门氏菌。生产过程严管控。集中消毒单位需满足:①场所分区:清洗、消毒、包装区域独立分隔,防止交叉污染;②人员要求:持健康证明上岗,每日岗前洗手消毒,全程穿戴帽子(或头罩)、口罩和工作鞋(或鞋套);③设备维护:生产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和验证,确保各项性能满足工艺要求。
集中消毒全流程,从“脏污”到“无菌”的8道关卡。合格的消毒餐(饮)具需经过严格的工业化处理流程,任何环节失守都可能导致安全隐患:①回收:从餐饮服务提供者回收的餐(饮)具应存放在暂存间(区)。②除渣:采用机械除洁设备,将回收餐(饮)具上的部分食物残渣进行分离,并收集到厨余垃圾箱内。③浸泡:在热水浸泡池内加入符合国家标准的餐(饮)具专用洗涤剂和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④清洗:使用流动水高压喷淋清洗,以去除洗涤剂和消毒剂残留以及餐饮具表面污迹、食物残渣,再进入清水漂洗池进行流水漂洗。⑤消毒与烘干:用高温蒸汽等消毒烘干,烘干后的餐(饮)具要求不应有水渍或水珠。⑥包装:采用自动包装机进行包装,并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14934-2016)的要求,发现有水渍、油渍、附着物等不符合要求或有碍于正常使用的餐(饮)具应予以剔除。⑦检验:出厂前,应对每批消毒餐(饮)具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消毒餐(饮)具》(GB14934-2016)的要求,进行出厂检验,检验合格方可出厂配送。⑧储存和运输:待检品、合格品、不合格品应分区存放,产品储存和运输应有相应的记录,出厂有出货记录。
消费者增强辨识意识,远离不合格餐具。一看包装“一标二码三日期”。完整性:包装破损、开口的餐具直接放弃;标识信息:需标注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消毒方法、消毒日期和批号、使用期限等;追溯码:部分地区要求标注二维码,扫码可查消毒记录。二查感官:“一闻二摸三观察”。闻气味:无霉味、油污味或消毒剂刺激性气味;摸表面:餐具应光滑无油渍、水渍、划痕或黏腻感;看外观:无食物残渣、锈迹、黑斑(可能是消毒不彻底或存放不当导致)。
破除三大误区。以下这些“习惯”可能让你踩坑:
误区一:“开水烫一下更安全”。真相:家庭或餐馆的“开水烫洗”仅能维持几秒高温,无法达到15分钟持续灭菌效果。
误区二:“包装完好=消毒合格”。提示:包装完好仅能说明未被开封,无法证明生产过程合规。
误区三:“一次性餐具比消毒餐具更卫生”。真相:劣质一次性餐具可能残留塑化剂,且生产过程若消毒不当,风险不亚于复用餐具。选择有资质的集中消毒餐具,安全性更可控。
总之,消毒餐具的卫生安全,既需要企业严守标准,也需要消费者主动识辨。让我们共同关注“舌尖上的细节”,选择安全餐具,守护家人健康!
来源: 传染与消毒卫生监督科 李光明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保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