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华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张弋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 主任医师

慢性肾脏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复杂性,核心原则是“分期施治、对症处理”,不仅要根据疾病所处的不同分期制定基础方案,还需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类并发症调整治疗思路,确保干预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CKD四期:全面应对并发症,多药联合调理

进入四期后,肾小球滤过率降至15-30毫升/分钟,各类并发症会集中显现,治疗需“多管齐下”,针对不同并发症精准用药:

肾性贫血: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造血原料。肾性贫血的首选药物是促红细胞生成素,需注射给药,同时需联合补充叶酸和铁剂,改善造血环境,缓解贫血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

肾性骨病:纠正钙磷紊乱与甲状旁腺功能异常。患者常出现“低钙高磷”,伴随甲状旁腺素升高,需使用针对性药物调节钙磷水平,抑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预防骨痛、骨折等骨病相关问题。

内环境紊乱:比如酸碱平衡失调。肾脏调节酸碱功能下降时,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化验可见二氧化碳结合率降低,需服用碳酸氢钠,即“小苏打”,中和酸性物质。部分患者会误解“小苏打是治胃酸的”,忽视其在肾病中的作用,实则酸中毒会影响蛋白质代谢及全身机能,纠正酸中毒是四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毒素排泄:使用肠道吸附或导泻药物。为减少体内毒素蓄积,可使用肠道吸附类药物,如包醛氧化淀粉、活性炭,通过吸附肠道内毒素促进排出。也可选用含大黄等成分的中药制剂,通过促进排便帮助毒素排泄。

联合用药注意事项,四期患者用药种类较多,降压药可能需2-3种联合,贫血治疗需2-3种药物,骨病治疗也需多种药物,再加上毒素排泄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中和调理”,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同时监测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及时调整方案。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CKD五期:终末期准备,启动透析规划

五期即终末期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毫升/分钟,也称为尿毒症早期,治疗核心是为透析做准备,具体包括:

透析时机选择

普通患者:通常建议在肾小球滤过率降至10毫升/分钟以下,且出现明显并发症,如严重水肿、心衰、电解质紊乱难以纠正时启动透析,并非所有患者在滤过率小于15毫升/分钟时都需立即透析。

糖尿病肾病患者:因常伴随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易诱发心衰且利尿剂效果不佳,透析时机需早于其他病因的患者,具体需结合心功能、水肿程度等综合判断。

透析方式选择

需提前规划透析方式,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的适配性,结合自身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确定方案,同时完成透析前的相关准备,如血液透析需提前建立血管通路。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很多患者会问“得了慢性肾脏病能不能治愈?”实际上,多数内科疾病一旦发生,很难彻底治愈,能完全治好的比如肺炎。而肾脏相关疾病中,仅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损伤有恢复可能,慢性肾脏病或慢性肾功能不全通常无法治愈。

有些人提到“肌酐曾经很高,吃了药就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往往是得了急性肾衰竭(急性肾损伤),而非慢性肾脏病。无论是用中药还是西药,急性肾损伤在规范治疗下大多能恢复。但如果是慢性肾脏病,且肾脏已经出现萎缩,病情就无法逆转,需要长期坚持治疗。

慢性肾脏病最严重的后果,是肾功能逐渐衰退,从早期逐步进展到终末期,最终进入尿毒症阶段。它属于不可逆疾病,以目前的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治愈,病情始终处于进展状态,只是速度有快有慢,若不及时控制,可能3-5年就发展为尿毒症,若管理得当,也可能10-20年才进入终末期,整体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早期控制对延缓进展至关重要。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