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华 北京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宋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

目前,慢性肾脏病主要分为五期,分期依据同样以肾小球滤过率为核心指标。肾小球滤过率需通过特定公式计算得出,计算过程会参考血肌酐水平,同时纳入年龄、体重、性别等个体差异因素,其英文简称为“GFR”。

在临床评估中,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抽血检测血生化指标,通过血清肌酐、尿素两项数据初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需要注意的是,通常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毫升/分钟,甚至降至50毫升/分钟以下时,血清肌酐才会出现明显升高,这意味着早期肾功能下降可能不会通过肌酐指标直接显现。

慢性肾脏病的具体分期标准如下:

零期:肾小球滤过率大于90毫升/分钟,肾功能处于正常状态。

一期:肾小球滤过率大于90毫升/分钟(需结合肾脏损伤证据)。

二期:肾小球滤过率介于60-90毫升/分钟之间。

三期:肾小球滤过率介于30-60毫升/分钟之间。

四期:肾小球滤过率介于15-30毫升/分钟之间。

五期: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毫升/分钟,也被称为终末期肾脏病阶段,即尿毒症早期。

从疾病进展特点来看,一期、二期属于早期阶段,此时患者血清肌酐通常仍在正常范围,肾脏病变症状不明显,是预防干预的关键时期。若存在蛋白尿、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危险因素,需密切监测肾小球滤过功能,主动保护肾功能。

当病情进入三期后,患者才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此时血清肌酐开始逐步升高,肾小球出现不可逆的硬化,滤过功能持续下降,随之会逐渐出现各类并发症,如血压难以控制、水肿、尿量减少、电解质紊乱、肾性贫血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期、二期的预防干预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病情仍有逆转可能;而进入三期后,肾脏病变通常不可逆,疾病进展速度会明显加快。

图1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老年人群是肾脏病的高危群体,不仅患病概率更高,对肾脏损伤的易感性也更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更易发生急性肾损伤(急性肾衰竭),二是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

老年人群高发肾脏病的核心原因

一、基础疾病与生理功能退化叠加:老年人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异常、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这些疾病会持续损伤肾脏。同时,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本身的肾功能就会自然衰退,对各类损伤因素的耐受能力下降,双重作用下更易引发肾脏病变。

二、诱因更易触发肾脏损伤: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弱,一旦遭遇严重感染、脱水、腹泻、重大手术等情况,或因用药不当(如使用肾毒性药物),都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加重。即便此前肾功能正常,严重感染、手术等应激状态也可能诱发急性肾衰竭,这是老年人群的特殊发病风险。

其次老年男性易忽视“肾后梗阻性肾病”,老年男性群体中,前列腺增生是常见问题,若未及时干预,会直接影响排尿功能,前列腺增生会压迫尿道,导致尿液排出受阻,膀胱内尿液逐渐潴留,膀胱容积不断增大。长期尿潴留会产生高压,阻碍肾脏产生的尿液顺利排入膀胱,进而引发“肾后梗阻性肾病”。

图2 原创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这类患者的典型特点是,膀胱虽已严重充盈,但是能少量排尿,往往因此察觉不到异常,容易被忽视。临床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因血清肌酐升高就诊,医生触诊腹部时发现肿大的膀胱,通过导尿等方式排出潴留尿液后,肌酐水平会逐渐下降,肾功能得以部分恢复。

其发病原理类似“管道堵塞”,前列腺位于尿道口周围,增生的前列腺组织会挤压尿道口,导致尿液排出通道变窄甚至堵塞,仅少量尿液能勉强排出,膀胱长期处于过度充盈状态,类似被吹胀的气球,内部压力升高,反向阻碍肾脏尿液排泄,最终导致肌酐升高、肾功能受损。

除前列腺问题外,老年人因动脉硬化高发,还容易出现肾动脉狭窄。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脏供血不足,长期缺血会逐步引发肾功能不全,这也是老年肾脏病患者需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