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民间童话还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小蚂蚁经常被当做勤劳工作和未雨绸缪的典范,其中最常见的桥段就是蚂蚁屯粮过冬了,这也让我们对蚂蚁产生了一种误解,觉得它们都会收集粮食以度过寒冬。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所有蚂蚁都屯粮
这里首先要纠正一个认知,其实绝大多数的蚂蚁并不会提前准备过冬所需要的食物,它们甚至根本就不会以种子为食。作为变温动物,在冬天降温下,蚂蚁就进入冬眠状态了,活动能力将大幅度下降,动都不用动,消耗的能量也就少多了,那当然就用不着多少食物。
另一方面,多数蚂蚁主要食物其实是昆虫这样高蛋白食物以及高糖的液体 ,比如像蚜虫的蜜露,真要想吃固体的种子可是一门高精尖的技术活。所以,蚂蚁会收集种子过冬,放在多数蚂蚁身上其实是误解。
不过有一种蚂蚁,倒还真有类似的行为,它们就是一群会收集种子的蚂蚁——收获蚁。不过在中国,收获蚁的分布不广,种类也很少。但欧洲和中东就不一样了,那几乎就是收获蚁的大本营,甚至有些地方连其他蚂蚁都少见。

收获蚁工蚁收集种子 作者拍摄
收获蚁怎么吃种子?
我们把蜜蜂与蚂蚁这些归类到膜翅目下的细腰亚目,也就是说,它们都有一身小蛮腰,这样的身材干起活来可是方便得很,稍微弯下身子,就能轻松给你来一针。但也面对一个问题,且不说固体食物能不能吃得下去,即使吃下去了,到了蛮腰这儿就得堵死了。但收获蚁却是有绝活。

正在处理谷物的收获蚁 作者拍摄
首先,收获蚁的工蚁从外面收集种子回到巢穴中,便开始一步步的流水线操作:先把种子外的硬壳磕开,这也是最费劲的过程,大多数种类的收获蚁都有特别体型的兵蚁专门干这个事,它们大脑门里全是用于咬合的肌肉。去除了硬壳,更小的工蚁就将种子不断咬成碎块,最小的工蚁甚至要将碎块咬成碎末。这个时候基本都要到了“面粉”的程度了。

正在投喂幼虫的收获蚁 作者拍摄
不过再碎的粉末也没法直接食用。工蚁们要将这一团都快成“面团”的东西投喂给幼虫加工一下。幼虫和成年的工蚁很不一样,它们全身圆滚滚,“水桶腰”能正常把食物吞下,还有细碎的牙齿能够进一步咀嚼。幼虫自个享受食物可不行,它们还得将食物消化成液体反刍(其实就是吐出来),喂给工蚁和蚁后,幼虫从“爱吃懒做”的角色身份在收获蚁这直接翻身成了粮食重要的加工厂。
我怎么就成了农夫?
不过要把种子搬回去磨碎再让幼虫“童工”加工,这套流程确实麻烦。所以要是能逮到虫子或者找到糖水,收获蚁可不会客气——只不过干燥恶劣的环境摆在这儿,种子终究还是它们的主食。
为了适配这份食谱,收获蚁的巢穴设计格外特别:一部分是靠近地面的“粮仓”,干燥的环境能让种子长期保存;另一部分则是深入地下数米的育婴房,蚁后、卵和幼虫大多在此生活——毕竟幼虫发育需要一定湿度。
多数草本植物的种子在夏秋季成熟,不过受气候影响,欧洲和中东地区多在夏季采集,我国则以秋季为主,因此当地人常说的“蚂蚁采秋籽”便由此而来。种子集中成熟的这段时间,是它们最活跃的采集期;其他时候,守着存货过日子也够用了。
但种子储存到巢穴中,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了。万一哪天天降大雨,雨水淹了粮仓,收获蚁就必须面对一个巨大问题——种子不能吃了,不仅不能吃,泡过水的种子马上就要进入萌发阶段,种子的萌发需要抽掉空气中的氧气,这可要了命了,本来巢穴不大,氧气只是刚刚好,种子若是在巢穴里发芽,整窝蚂蚁都不好过。所以工蚁会将发芽的种子全部搬到巢穴外。种子就在这里发芽,长大,开花,结果,收获蚁再来采摘种子。于是乎,原本种子采集员,在无意间成了农夫。
收获蚁,中国也有
这种非常有趣的蚂蚁其实在中国也有少数的分布,我们也都有机会观察它们的行为。
和国外的情况相差不多,中国的收获蚁种类分布也多是集中在新疆内蒙这些比较干燥的地方。在新疆,收获蚁甚至都住进了居民楼中,有一位伊犁的朋友给我分享了他家天台上的工匠收获蚁。他们家在天台上晒辣椒,有一天惊奇地发现,辣椒皮还在,辣椒籽少了许多,晚上时发现了角落里的一窝工匠收获蚁将种子偷偷给搬回家了。

偷辣椒种子的收获蚁被抓了个现行 作者供图

所谓“蚁赃并获” 作者供图
不过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收获蚁就少见许多,但也有例外,华北地区也能经常见到”针毛收获蚁“,甚至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依旧常见。不过还不至于能住进居民家里的程度,它们大多出现在比较向阳干燥的环境。

针毛收获蚁 作者供图
比如像北京,它们主要在郊区更加常见,夏末到秋季还是非常容易见到它们,这个时候是不少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你能观察到针毛收获蚁收获各种奇奇怪怪种子搬回去,狗尾巴草估计是它们的最爱,其他一些伞形科的,藜科的,甚至一些本来要飞翔天空的种子也得被它们搬回去。
虽然不是所有的蚂蚁都屯粮,但看了收获蚁们的日常生活,恐怕也真的无愧“勤劳”二字了。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翁溪地菍 科普作者
审核丨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动物学会监事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