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脑“地震”后,看得见的伤痕在愈合,看不见的战场才刚打响。脑卒中出院时,廖叔叔(化名)身体已好转——能慢走、能自己吃饭,家人以为这场硬仗打赢了。

可从前爱说爱笑、爱去公园下棋的他,如今整天对着电视发呆,儿子买的新象棋没拆,还总喃喃自责“没用喽,是废人,拖累你们”。

家人不解:身体在转好,人咋越来越消极?甚至觉得他矫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病科)谢乐主任医师介绍,其实这不是矫情,也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卒中后抑郁(PSD)——潜伏在康复路上的“隐形刺客”。

一、“快乐快递”怎么停工了?——卒中后抑郁(PSD)的科学小课堂

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个超级繁忙的“情绪中心”指挥办公室。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是总司令,负责发布快乐的情绪命令:“要开心,要积极!”


(▲AI图)

负责快乐情绪的快递员们(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沿着四通八达的神经高速公路,飞快地把“快乐包裹”送到大脑的每一个角落。

突然,脑卒中(中风)出现了,不仅可能破坏手脚的运动功能,也很可能震碎了大脑“情绪中心”的神经高速公路。大脑总司令的指令发不出去。情绪快递员们的“快乐包裹”也送不到目的地。

大脑因为收不到“快乐包裹”,开始断电、停工、蒙上灰尘。所以,患者表现出来的冷漠、悲伤、易怒,根本不是不想开心,而是收不到“快乐”这个指令。

二、捕捉卒中后抑郁(PSD)的“狐狸尾巴”

PSD很会伪装,但总会露出“狐狸尾巴”。如果你身边的卒中康复者出现以下信号,就要高度警惕PSD在捣乱:

1.情感信号:以前是阳光向上、活力满满,现在总是沉默不语、消极悲观;以前有耐心、待人温和,现在是脾气火爆,一点小事就炸。


(▲AI图)

2.言语信号:经常把“我真没用”“我是累赘”“不如死了算了”挂在嘴边。这是最重要的警报信号。

3.行为信号:拒绝康复训练等治疗,习惯性躺着不动;对以前最爱的事(下棋、看电视等)彻底失去兴趣。

4.身体信号:总是抱怨身体累、睡不好、吃不下,但又查不出具体原因。

请记住:这些不是矫揉造作,不是脾气变差了,更不是不想配合,而是情绪受伤后大脑发出的求救信号。

三、如何打败这个隐形杀手?

卒中后抑郁(PSD)这个杀手并非不可战胜,我们需要的是组建一支专业的“大脑情绪维修队”。

1.专业医疗是“金牌维修工”:求助神经内科、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

①药物工具:抗抑郁药可以调节神经递质,修复受损的情绪通路,帮助“快乐包裹”重新上路,改善情绪。

②心理工具:认知行为疗法、人际疗法、正念认知疗法等心理疗法,就好比电脑的“系统升级改造”,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并改变那些消极情绪的“错误程序”。

2.家人支持是“最强辅助”

①家人是无可替代的情绪能量补给站。把“你要加油”换成“我懂你”:理解他/她的痛苦是疾病所致,给他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②把“大事记”换成“小确幸”:一起庆祝每一个微小的进步。“爸(妈),今天你多走了两步,太棒啦!”

③把“责备”换成“陪伴”:陪他做一件简单的事,比如拼图、听一首老歌、穿衣服、吃饭用筷子等,重新帮患者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AI图)

3.“外援助力”:病友社群

让患者和有相似经历的病友们聊一聊。会产生“噢,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变成这样”的共鸣,相互取暖,汲取力量。

四、脑卒中后康复的不只是身体,还有心灵

神经内科(脑病科)谢乐主任医师提醒:卒中后的康复,是一场“身心同行”的马拉松。身体的残缺肉眼可见,心灵的创伤却密不可见。所以,当下一次发现身边的他“像变了个人”时,不要责备,不要困惑。请看见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挣扎,然后用科学和理解,温柔地帮他唤回那个曾经的自己。“心”的康复,与行走一样重要。


(▲AI图)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脑病科) 雷超芳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

来源: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雷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