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中,“移植”一词常常让人联想到骨髓、肝脏或肾脏。

而近十年来,一个听起来略显“另类”的名词逐渐进入主流研究——粪菌移植(FMT,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这项最早可追溯到中国东晋时期“黄汤疗法”的古老技术,如今正被重新定义为一种以生态学思维重塑肠道微生物群的医疗手段

2022 年发表在 Cancers 的综述文章《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Hematologic and Oncologic Diseases: Principle and Practice》系统梳理了这一疗法在血液病与肿瘤学领域的原理、实践与挑战。论文的出发点很明确:肠道菌群不仅决定了消化与代谢,也深度参与了免疫平衡、化疗反应与感染风险的调控。对于那些在化疗、放疗或免疫治疗中被“重置”甚至“摧毁”的肠道生态而言,FMT 或许是重新启动免疫系统的关键。


从操作上看,FMT 并不复杂:研究者通常分为两步完成。第一步是肠道准备,使用短程抗生素清空受者的部分菌群,为新菌群留出“生态位”;第二步是菌群输注,将健康供者的新鲜或冷冻粪便悬液通过胃镜、结肠镜、鼻肠管或胶囊等途径注入受者肠道。研究显示,下消化道途径的成功率最高,一次治疗的治愈率可达 90%。目前商业化胶囊已能实现标准化剂量,但因吞服数量较多,仍会引发部分恶心和腹胀。


图1|FMT 的两步过程

然而,FMT 的意义远不止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CDI)”。在过去的十年里,FMT 被发现能够:

恢复肠道微生态多样性,打破耐药菌的定植;

调节代谢通路,改善肥胖与胰岛素抵抗;

重塑免疫应答,缓解炎症性肠病乃至调节“肠–脑轴”。

对于血液与肿瘤疾病患者而言,这三大作用恰好切中他们的脆弱环节。化疗、放疗和长期抗生素会严重破坏肠屏障与菌群平衡,使他们成为 CDI、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


FMT 在血液病与肿瘤中的三大应用方向正逐渐明朗:

第一,是难治性 CDI 的救治

在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或淋巴瘤患者中,CDI 的发生率可达 10–20%,死亡率近 20%。FMT 可在一次或两次治疗后清除感染,且严重不良事件罕见。

第二,是免疫调节性治疗

FMT 已被用于治疗激素难治型急性肠道 GVHD,多项单中心研究显示超过一半患者在移植后症状缓解;同时,FMT 还被用于恢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治疗后的应答。两项发表于 Science 的早期临床试验表明,部分对免疫治疗耐药的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供者 FMT 后重新出现肿瘤缩小迹象。

第三,是未来的生态型辅助治疗

作者提出,FMT 可能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步进行,以同源供体菌群增强免疫耐受;或在镰状细胞贫血等疾病中,通过恢复丁酸盐生成菌(如 AkkermansiaAlistipes)改善肠屏障完整性,减少危象发生。


图2|FMT 重塑肠道生态并调节代谢与免疫

尽管希望巨大,挑战同样现实。论文特别强调三大风险:

1.感染传播——免疫低下患者最怕“以菌治病反成新源”,曾有供者 E. coli 败血症致死的案例;

2.机械并发症——在黏膜炎背景下的内镜操作可能引发出血或穿孔;

3.疗效维持——化疗与抗生素的持续使用让菌群难以稳定,需要反复 FMT 或胶囊维持。

此外,目前临床仍缺乏统一的供者筛查标准和操作规范,不同中心的技术差异让疗效可比性有限。作者因此呼吁:在血液与肿瘤患者中,FMT 应仅在严格监控的临床研究中实施。


参考文献

Bou Zerdan M, Niforatos S, Nasr S, Nasr D, Ombada M, John S, Dutta D, Lim SH.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for Hematologic and Oncologic Disease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Cancers. 2022;14(3):691. doi:10.3390/cancers14030691

来源: 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