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李阿婆,这两年一直有个难以启齿的秘密——总觉得下身有个“小球”往下坠,这就是子宫脱垂。

1.藏不住的“凸起”:天冷衣服穿得厚,可一回家脱下外套,那个“小球”还是让她坐立不安。她不敢多走动,连最喜欢的广场舞也戒了。

2.异味的困扰:由于子宫脱垂摩擦,偶尔会有异味。她每天反复清洗,仍担心别人闻到,连孙子靠近都下意识躲开。

3.难言之痛:腰骶总是酸胀下坠,站久了更难受。咳嗽、大笑还会漏尿,越来越不方便。

终于,她鼓起勇气走进妇科诊室:“医生,我下面好像有东西掉出来了……”

【子宫脱垂:身体的“报警信号”】

李阿婆的经历,是很多中老年女性的缩影。子宫脱垂简单来说,就是“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甚至全部脱出阴道口外”。它不是“脏病”,也不是“绝症”,它就是盆底这张“吊床”撑不住、松弛了!

为啥会“脱垂”?常见“幕后黑手”:

❶ “功臣”变“负担”:怀孕分娩——宝宝和羊水的重量、分娩时的巨大拉伸,是盆底肌最大的挑战。多次生产、宝宝过大、产程过长,风险更高。

❷ 岁月是把“松紧刀”:年龄增长——雌激素减少,胶原蛋白流失,盆底组织自然变得松弛脆弱。

❸ “压力山大”:长期腹压增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使劲儿、经常提重物、肥胖…… 这些都在给盆底肌“加压”。

❹ “先天不足”:遗传或发育问题——有些人天生盆底组织就比较薄弱。

【拯救方案:三种方法可选】

医生为李阿婆制定了个性化方案:

1.子宫托——内置“支架”

硅胶或塑料制成,放入阴道托起子宫。优点:非手术,适用不想或不能手术者。注意:需定期取出清洗。

2.盆底肌锻炼——唤醒“懒散肌肉”

坚持做凯格尔运动(如憋尿、提肛),收缩—放松,反复练习。

优点:无成本、无创,对轻症和预防有效。

关键:持之以恒。

3.手术治疗——终极“加固”

适用于中重度脱垂、严重影响生活者。

主流为盆底重建手术,用组织或网片复位加固。

优点:效果确切,结构修复彻底。

注意:有恢复期,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很重要。

【李阿婆的新生】

李阿婆最终选择了盆底重建手术。术后恢复良好,那个“小球”消失了,漏尿和异味也没了。她又能去跳广场舞了,和孙子亲近也不再躲闪。

“早知道这么简单,我就不用忍这么多年了!”她说。

【划重点 & 小贴士】

别拖延,早就医!子宫脱垂是身体发出的警报。

预防关键:✅ 产后42天做盆底康复。✅ 坚持凯格尔运动(男女皆宜)。✅ 控制体重,避免便秘、提重物。

治疗方案因人而异,听医生建议选择最适合的。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