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复杂的认知任务,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工作。人类发明书面语言仅有数千年历史,与我们大脑漫长的演化进程相比极其短暂,因此大脑并未演化出专门负责阅读的特定区域。阅读能力需要后天通过大量的练习习得。

根据著名阅读心理学家珍妮·夏尔(Jeanne Chall)的阅读发展阶段理论,在儿童学习阅读的过程中,要先经过“前阅读阶段”和“初始阅读与解码阶段”,接下来的一个关键阶段则被称为 “确认与流畅阶段”(Confirmation and Fluency),通常发生在小学二三年级。而部分孩子到了四年级,则会发生“四年级滑坡”,即阅读能力不升反降。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关键的“确认与流畅阶段”,并避免滑坡呢?下面咱们就来详细聊聊。

到了这个年龄段结束时,孩子应该能够——

教学大纲针对三四年级孩子识字量的标准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回答有关所读内容的浅层次问题,对深层次问题也有思考,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够阅读整本书。词汇量快速增长,可以通过识记词汇和理解句子结构轻松阅读,阅读更顺畅、更快速。

通常能够复述故事的基本情节或总结文章的要点。

阅读说明性的文章时,能识别关键信息、主要观点,并根据内容进行简单推理。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反复接触和练习,快速、准确、毫不费力地识别常见字词,达到“自动化”的状态。这种自动化能力至关重要,它将孩子有限的认知资源(如注意力、工作记忆)解放出来,转而用于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推断主旨等。

研究表明,到六年级,孩子在汉字识别方面已经接近成人水平,他们掌握了大量阅读所需的字词,语义理解也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当孩子在小学二三年级这一阶段,则正是逐步建立起流畅阅读的能力的开始。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做到了“流畅阅读”?

有很多爸爸妈妈关心孩子阅读的速度,比如读书太慢、读书太快……其实这都不是大问题。只要孩子在阅读符合他阅读能力的读物时准确性、流畅性没问题,就不用太担心。阅读流畅性,并不是说发展到某个阶段,孩子就能达到快速而轻松阅读所有文字。流畅程度其实是动态变化的,它取决于正在阅读的内容难度、对字词的熟悉程度等等因素。即使是非常熟练的读者,在面对包含大量陌生词汇或主题的文本时,也会读得缓慢而吃力。例如,让非专业人士阅读核物理学论文,肯定无法流畅地阅读。

所以,要有效观察孩子的阅读流畅度,应选择符合其阅读能力的材料,可以用孩子的语文课本、难度与之相近的课外读物,以及教育部推荐的年级阅读书目。现在,我们还可以借助AI工具辅助筛选:例如,用手机拍下一页书页、提取文字,将其与教学大纲规定的字词进行比对。如果该文章的超纲字词比例不超过10%-20%,通常就是非常合适的阅读材料。

在此前提下(即读物难度匹配),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实际阅读情况来判断其流畅度——

阅读之中:

孩子在读书时表情呆滞,或者看起来不太专注,经常走神或发呆;

孩子大声朗读时,常常磕磕绊绊,读着读着就不知道自己读到哪里了;

孩子默读时,嘴巴也会跟着动,仿佛要念出来。

阅读之后:

孩子无法用自己的话总结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内容;

孩子可能能告诉你故事发生了什么,但却无法解释事情为何如此发展;

孩子无法理解或解释人物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无法将书中的事件与现实生活或其他书中的相似情节联系起来;

完全识别不出适合年龄的读物中,隐含的情感或暗示;

孩子很难根据故事中的情节推测接下来的发展。

当然,也可以让孩子进行自检:

是不是有很多字词不认识、不理解;

是不是不太明白书里讲的是什么;

我是不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懂;

那个人物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怎么也想不明白;

我不知道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我无法像看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呈现出故事发生的画面;

我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和节奏。

要改善阅读的流畅度,有两个方法被众多研究证明是最有效的:

反复的大声朗读,是指: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反复朗读一篇文章,直到阅读流畅,字音、断句准确。

持续、广泛的默读,是指:孩子自主选择图书(自己喜欢,不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图书主题要广泛;默读时要安静、足够专注;阅读后要和家长或者朋友进行讨论;分享阅读感受(写、说)等方法评估孩子的阅读收获。

当然,如果发现孩子的阅读情况实在糟糕,建议寻求医生的帮助,排除阅读障碍的可能。一般情况下,孩子的阅读是否流畅,阅读能力强弱,主要区别在于投入在阅读上的时间。

如何不掉入“四年级滑坡”的陷阱?

提出“人生阅读里程碑”的珍妮·查尔教授,曾调查过一种被称为“四年级滑坡”的现象,是说孩子从学龄前的亲子阅读到小学三年级时,阅读能力和阅读量持续提升。然而,有些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到了四年级却会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

不光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我们的身边,三四年级的孩子中也存在这种现象。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在三四年级要从“学习如何阅读”(learn to read)转变为 “通过阅读来学习”(read to learn),这个台阶会绊倒很多孩子,甚至那些小时候阅读表现很好的孩子,也可能因此受挫。

查尔教授总结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

这些孩子对更抽象、更复杂、文学性更强的词,或者某个学科的专业词汇,诸如物理之中的“摩擦力、阻力”等储备不足;

在前期储备的阅读能力:识字,推测、提问、确定重点、总结全文等等方面的能力不足。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接触读起来毫无压力的“口水书”,那么,当他们尝试阅读文学性更强、情节更复杂的小说,或是以信息传达为主的非虚构文本时,过渡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这种转变大概率会让他们感到吃力,甚至在学习中落于人后。因此,笔者在此前的几篇文章中反复强调,应尽早让孩子接触非虚构读物,尤其是科普类书籍。当然,在这里,也要建议家长,在尊重和保护孩子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阅读一些经典、有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Chall, J.S. (1983).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陆爱桃, 张积家. (2006). 阅读流畅性研究及其进展. 心理科学 , 29(2), 376- 379.

周雪莲,程亚华,李宜逊,等.朗读流畅性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预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4):471—477.

https://www.colorincolorado.org/article/poor-childrens-fourth-grade-slump

https://www.readingrockets.org/topics/fluency/articles/fluency-introduction?utm_source=chatgpt.com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朱新娜 童书策划人 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阅读推广人

审核丨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