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在切一条蚯蚓。
常识告诉你,它可能会再生。但如果你看到切口处,颤巍巍地长出了两个头——事情就开始变得惊悚而有趣了。

图源:GIPHY
这还不是极限。
有些蚯蚓能长出“工”字形的身体,头尾都是双份;更有些深海里的神秘沙蚕,它们的身体像树枝一样无限分叉,在一个海绵体内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布满数十甚至上百个屁股的迷宫王国。

你能想象,上图其实是一只虫吗?图源:参考文献 [1]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而是真实存在于地球上的环节动物的日常。它们似乎掌握着动物界最 BUG 的技能之一:无视“一个身体,一个脑袋,一个屁股”的基本法。
从一次意外,到演化出的终极生存策略,“身体分叉”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再生、繁殖和生命的奇妙演化之旅。
异常分叉:当再生与发育“出错”
环节动物是我们十分熟悉的一类动物,包括蚯蚓、蚂蟥和沙蚕,它们多是些其貌不扬的蠕虫,但拥有一个令人发指的超能力:长出多个脑袋或多个屁股(注意:这里说的“屁股”而不是尾巴,因为蚯蚓这样的蠕虫,肛门是在身体末端的,它包含了一部分的内脏器官)。
早在 18 世纪中叶,人们就已注意到了这一怪异现象,根据科学文献记载,至少有 22 科,61 种的环节动物被发现过多头或者多屁股。
我们先来看看那些“不正常”的环节动物身体分叉(难道多长一个头或屁股还能是正常的吗?在此先按下不表)。这类情况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再生畸形。有个老笑话说,蚯蚓把自己切成四段,就能一个“人”打麻将了,蚯蚓和沙蚕都能再生缺失的身体片段。但发育过程可能出问题,长出两个身体末端(头或屁股皆有可能)。
比如,如果竖着剖开夹杂带丝蚓(Lumbriculus variegatus),破坏内脏,再生就可能长出分叉。切身体前段会长出两个头,切后面,长出两个屁股,如果切中间,头、屁股都可能长出两个,甚至头和屁股都长出双份变成“工”字形。
本该没有分叉的环节动物也会长出三叉,变成∈字型,但非常罕见,迄今文献记载只有四例:
一条普通蚯蚓(Lumbriculus terrestris),有三个头;
一条正颤蚓(Tubifex tubeifex),有三个屁股;
一条学名为 Criodrilus lacuum 的蚯蚓,被实验者连续三次切除头部,在伤口处长出了两个头和一个屁股,所以它不仅有分叉,内脏的排列顺序也不正常;
一条尤金真蚓 (Eudrilus eugeniae) ,身体后段分成两个屁股,然后其中一个又分出一个小分叉,一共有三个屁股。

有三个叉的环节动物,A,三个头的普通蚯蚓;B,三个身体末端的正颤蚓;C,学名Criodrilus lacuum的蚯蚓,有两个头和一个身体末端;D,尤金真蚓,身体后段分叉,可见其中一个末端又出现一个小分叉;图源:参考文献 [1]
另一种是胚胎畸形。胚胎畸形有多种形态。比如在海生的环节动物(沙蚕)中,有一种畸形叫雅努斯(Janus),雅努斯是古罗马代表大门和开始的神,有两个头。雅努斯胚胎有两个屁股,但只有一个头,头部的一些器官如眼睛会长出双倍数量。
还有一种叫十字联体畸胎(duplicitas cruciata),两个胚胎从中间相连,各自有各自的头和屁股,以及基本完整的内部器官。

环节动物的畸形胚胎,A 至 F 是各种环节动物的雅努斯(Janus)胚胎,分别来自毛翼虫属(Chaetopterus)、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褐片阔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琥珀刺沙蚕(Alitta succinea)、杜氏阔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G是双胸蚓属的(Bimastos rubidus)十字联体畸胎,身体中间相连,但有两个头和两个末端;图源:参考文献 [1]
主动分叉:为繁殖而生的“分身术”
下面再来看看“正常的”分叉环节动物。沙蚕中有一个裂虫科(Syllidae),拥有动物界最怪异的繁殖方式之一:长出新脑袋。
它们会长出新的身体节段,叫生殖节(stolon),里面装满卵子或精子,交配的时候,沙蚕本体不动,把生殖节释放出去,让它们相遇,喷出卵子和精子,完成授精。为了找到彼此,生殖节有游泳能力,还有头,甚至有发达的感觉器官,比如眼睛。
生殖节生长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裂殖(scissiparity),从原有的体节变形而成,一次长一个;一种是芽殖(gemmiparity),一口气长出一大批生殖节,学名 Trypanobia asterobia 的裂虫在身体后段的每一节上挂着一个生殖节,一次能长出 30 个。

裂虫长出的新身体分节,A,Trypanosyllis msiakiensis,长出了 14 个不同发育阶段的生殖节;B,Trypanosyllis aurantiacus,3 个生殖节;C,Trypanedenta gemmipara;D,Trypanobia asterobia,超过 30 个生殖节;图源:参考文献 [1]
另一种裂虫(Trypanedenta gemmipara)的裂虫则是在身体末端集中长出“一大嘟噜”的生殖节,密密地挤在一起,可达 50 个……不太敢细想这个画面!

裂虫科长出大量的生殖节,c,Trypanobia asterobia;e,Trypanedenta gemmipara,图源:参考文献 [2]
终极形态:
永久分叉与“海绵迷宫”中的一生
最怪诞、最恐怖,也是最有趣的一种情况,是正常且永久的身体分叉。
19 世纪 70 年代,英国军舰挑战者号 Challenger 进行的考察中,发现了一种居住在海绵里的裂虫科沙蚕(Syllis ramosa)。最早研究它的科学家之一,麦金托什(William C. McIntosh)发现它有一个正常的头,后面的身体却不断分叉,分叉再分叉,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树枝状结构。每个“树枝”都是结构完整的身体后半段,末端有肛门,内部还有发育完全的肠子。
麦金托什评价说:“沙蚕有一种分叉的狂热”,“它好像觉得尾巴和肛门要比头和眼睛更有用”。鉴于《克苏鲁神话》的作者洛夫克拉夫特 1890 年才出生,我觉得可怜的麦金托什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描述这个疯狂、恐怖又怪诞的场面。
顺便一提,迄今为止,描述 Syllis ramosa 头的科学文献只有一篇,还是麦金托什在 1885 年写的。也就是说,它的脑袋已经有 140 年无人提起了。

具有奇特分叉状身体的裂虫科,A,Syllis ramosa 身体的一部分;B,Syllis ramosa 分叉的局部,右侧是一个生殖节,里面充满卵;C,Syllis ramosa 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分支;D,Syllis ramosa 的前端(8)和一个雌性生殖节的前端(12),这可能是唯一一个Syllis ramosa 的头的绘图;E,另一种分叉的裂虫 Ramisyllis multicaudata,图源:参考文献 [2]
在环节动物,乃至所有动物里,只有三种拥有“永久分叉”的身体结构,都是裂虫科的沙蚕。除了 Syllis ramosa,还有 2012 年发表的 Ramisyllis multicaudata 和 2022 年发表的 Ramisylliskingghidorahi。顺便一提,Kingghidorahi 这个名字来自日本怪兽电影里的三头龙“王者基多拉(King Ghidorah)”。

学名 Ramisyllis kingghidorahi 的裂虫科,A,Ramisyllis kingghidorahi 的身体前端;B,身体局部;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3]
这三种沙蚕都住在海绵里,分叉的身体穿过海绵四通八达的孔道。人们观察活的 Ramisylliskingghidorahi 发现,它的身体分支还可以活动,但整个身体已经卡死在迷宫般的海绵里面,无法出来了,还有一些分支已经坏死。

学名 Ramisyllis kingghidorahi 的裂虫科,栖息在 Petrosia 属的海绵里;图源:参考文献 [3]
在你被这一幕震撼之前,先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沙蚕“支线”众多的身体非常庞大,它的嘴这么小,吃什么呢?它卡死在海绵里如何找吃的呢?
科学家在 Ramisylliskingghidorahi 的消化道里发现了丰富的纤毛状结构,特别是肠子的后半段和肛门,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人的小肠有许多肠绒毛(Intestinal villus),后半段的大肠没有,因为纤毛状结构可以扩大表面积,帮助吸收营养。人是用前半段的小肠吸收营养的,因为食物是从前面进来。沙蚕的纤毛位置和人类正相反,这也许说明,它摄入食物的方向跟人类相反……
确实有动物(海参)能够从肛门摄入水分和营养,让肠道完成吸收过程。如果 Ramisylliskingghidorahi 也是如此,沙蚕众多的屁股就可以弥补嘴不够用的缺陷。
事已至此,我似乎只能得出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现实比小说更神奇,因为现实无需遵守剧情的逻辑。
参考文献
[1] Ponz‐Segrelles G, Ribeiro R P, Aguado M T. Monsters reveal patterns: bifurcated annelid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J]. Biological Reviews, 2022, 97(3): 896-922.
[2] Ribeiro R P, Bleidorn C, Aguado M T. Regeneration mechanisms in syllidae (Annelida)[J]. Regeneration, 2018, 5(1): 26-42.
[3] Aguado M T, Ponz-Segrelles G, Glasby C J, et al. Ramisyllis kingghidorahi n. sp., a new branching annelid from Japan[J]. 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 2022, 22(2): 377-405.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红色皇后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中国动物学会监事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