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天格外短暂,仿佛缺席一般,但很多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却永不缺席。在绵密香甜的口感背后,这杯 “快乐水” 却可能悄悄给代谢系统 “埋雷”:高糖、植脂末、饱和脂肪酸……这些藏在杯中的 “代谢刺客”,正慢慢影响着年轻人的健康。有些小伙伴可能要说了,那我点3分甜,无糖,0卡糖不就好了吗?
无糖≠没有糖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无糖”仅指食品中糖含量≤0.5g/100g(或 100mL)。而无糖奶茶其实是指不额外添加糖,而不是说没有糖。奶茶中的茶底、小料仍可能自带糖分,例如,红茶、绿茶茶底本身含有少量茶多酚与天然糖类,珍珠、椰果、布丁等小料在制作过程中,为保证口感会提前用糖浆浸泡或者本身以高果糖玉米糖浆制作,即便是芋圆等淀粉类配料,最终也会转化为糖分被人体吸收。所以即便选择 “无糖”,一杯添加小料的奶茶仍可能摄入 10-15g 额外糖分。
“0卡糖奶茶” 中的甜味剂(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赤藓糖醇等),虽然这类成分热量极低或无热量,但部分研究表明,长期大量摄入人工甜味剂可能干扰肠道菌群平衡,影响人体对糖分的代谢感知,甚至可能诱发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对于内分泌代谢敏感人群而言,仍存在潜在健康风险。
怎么健康点奶茶?
主动询问小料含糖情况:下单时明确要求 “小料不加糖”,或选择银耳、脆波波等本身含糖量较低的配料,避免珍珠、布丁、焦糖冻、红豆、芋圆等高糖或高热量小料;优先选择 “茶底 + 鲜奶” 组合:拒绝植脂末基底,明确要求用纯牛奶、鲜牛奶制作,减少反式脂肪酸与添加剂摄入;查看商家成分公示:优先选择公示配料表、营养成分的品牌,避开未标注甜味剂种类、植脂末成分的 “模糊款” 奶茶,从源头降低代谢风险。
建议将奶茶饮用频率控制在每周 1-2 次,单次选择 300-400ml 的小杯规格,饮用当天需适当减少主食分量,例如将一碗米饭改为半碗,通过 “饮食代偿” 降低代谢负担,同时增加饮水量。
特殊人群:个性化避雷
糖尿病患者:核心风险是奶茶中的糖(包括隐形糖)会导致血糖骤升,加重胰岛功能负担。建议尽量不饮用,若非喝不可,需严格选择 “无糖 + 鲜奶 + 无任何小料” 的极简配置,且饮用时间尽量在两餐之间(如上午 10 点、下午 3 点)。饮用后2 小时需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波动情况调整下次饮用的量喝频率,同时务必咨询医生,结合自身血糖控制情况评估是否适合饮用。
高尿酸 / 痛风患者:奶茶中的果糖(包括小料中的添加糖)会加速尿酸生成,植脂末中的磷酸盐会阻碍尿酸排泄,双重作用易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同样应当避免饮用,若实在想喝,可参考上面同款极简版奶茶,且需在痛风缓解期少量饮用,单次不超过 200ml,饮用后多喝温水促进尿酸排出,同时避免搭配啤酒、海鲜、火锅等高嘌呤食物。
高脂血症患者:核心风险来自奶茶中的反式脂肪酸(植脂末)、饱和脂肪(芝士奶盖、全脂奶)及添加糖,这些成分会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加重血管脂质沉积。尽量选脱脂奶 / 低脂奶,避开植脂末、芝士奶盖、奶油顶等高脂配料。
策划制作
作者丨许可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主治医生
审核丨张宇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博士、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委员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科普中国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