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和小编一样,早上迷迷糊糊扒拉手机查天气,结果越看越懵:早上打开手机查天气预报,手机自带的天气App明明白白写着“小雨转晴,放心穿短袖”,前几天刚下的某天气App却飘着“中雨预警,记得带伞”,连备用的那个小众App更绝——直接标了“阴天无雨,适合晒被子”。
一部手机上3个预报3个样,到底穿啥、带不带伞、晒不晒被子?这道选择题也太让人头秃了!

不同品牌的手机,显示的天气预报信息有差异。来源:亳州日报
应用平台自己“算”天气预报?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天气预报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国家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广播、电视、报纸、电信等向社会传播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必须使用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提供的适时气象信息,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存在种种不同的情况。由于手机软件的开放性和全球性特点,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预置软件,天气信息采取“全球性”采集和发布方式,并未宣称自己具有“天气预报”性质,因此对其气象违法行为的认定造成困难。
而且,各家软件平台对数值模式结果的解读、订正算法也各不相同。目前国内常用的数值模式有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开发的CMA系列的全球、区域和专业数值模式,包括确定性预报和集合预报结果。还常用到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区域中心开发的区域数值模式。以及国外常用的,包括欧洲预报中心(ECMWF)、美国(NCEP)、德国(DWD)等其他国家开发的数值预报模式。
不同算法对数据的解读和处理方式不同,就会导致不同App对同一种天气情况的预报可能存在差异。
另外,我国的天气预报采用的是逐级指导和逐级订正的方式,比如某市的天气预报,省气象台的预报员会先在中央气象台的指导预报基础上进行订正,形成省级指导预报,该市气象台的预报员又会在省级指导预报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特征再次订正,最终形成该市的最终预报产品。
如果天气软件定位只精确到市、县,软件就会读取本级气象站发布的数据,但如果软件定位精度高,则获取的可能是用户附近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差异便会由此产生。
手机天气软件的刷新频次,也与天气信息准确性密切相关。目前,中国气象局的短期预报(1-3天)数据在每天早上8时、中午12时、下午6时左右各刷新一次,短临预报(0-12 小时)则会更频繁(如每 1-3 小时)。在这些刷新的间隙,就可能出现实际天气变化,从而导致手机天气预报与官方预报存在偏差的情况,就更别提7天内甚至15天至40天的天气预报了,参考价值会随时间推移显著降低。
此外,预报方对精确度的要求反而不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唯数据论”。举个例子,如果你淋了雨而忘记带伞,你会对预报感到不爽,但你带了伞没用上的话,你就没那么生气了。因此,有的预报方会倾向于过度预报降雨情况。
认准“中国天气”
天气是一个混沌系统,所谓混沌系统就是指在一个确定性系统中,存在着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好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部门提升观测精度、优化预报模型,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制作、订正和发布也越来越严谨,能有效降低混沌系统带来的预报不确定性。
首先,卫星和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丰富了观测天气的手段。此外,探测技术的进步也使得气象探测装置变得更加精准,从而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基础数据。
其次,从气象观测数据收集到分析处理,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和分析,再结合多家数值预报结果及省、市、县本地实况,对预报结论进行订正,并采用实时更新的数据处理方式提供更准确的预报服务。
因此,与其纠结“为何不准”,不如掌握科学方法,即信官方、多验证、看趋势。
在天气发生变化时,我们应优先关注来自省、市中国气象局的官方预报、预警信息,比如中国天气网或带有“中国天气”标注的天气数据。这些部门拥有专业的气象监测设备和先进的预报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情况。他们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是经过严格的监测和分析得出的,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

重庆市城镇精细化预报。来源:中国天气
天气预报是“概率预报”,而非“绝对预言”,毕竟云朵爱到处“溜达”,雨点也常“随风摇摆”,天气的“心思”你猜不透。在变幻莫测的天气面前,别死盯一个App较劲,多刷两眼官方的滚动更新,尤其留意短临预警,保持警惕与灵活应对,才能让你少踩天气的“坑”。
参考资料:
[1]张卫民,沈学顺,等.中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70年发展[J],气象学报,2025,83 (03).
[2]朱汗翔,詹伟伟,等.天气预报可精准到“街道级”[N].合肥晚报,2025-04-22 (A05).
供稿单位:重庆陆海传媒有限公司电脑报出版分公司
编辑:叶家余
审核:陈 鑫、杨建华
审核专家:余师亮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