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前后,天暖雨沛,草长莺飞,处处春意萌动,稻田边,马路旁会冒出一种神奇植物——田艾,它长得普普通通,却显得可可爱爱,牵动着无数吃货的心,在粤西民间流行将它做成一种传统特色的小吃——田艾饼,今天由小编给大家说说这个小吃吧。


一、历史渊源


田艾,又名鼠麴草,学名多茎鼠曲草(拉丁学名:Gnaphalium polycaulon), 菊科鼠麹草属。一年生草本。分布于中国台湾、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及西南各省区。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及印度。生于低海拔干地或湿润草地上,尤以稻田最常见。


早在二百多年前,广东湛江就已有闻名南粤的田艾。晋朝时葛洪的《西京杂记》中就有“艾子”的记载。比邻韩国,在《三国遗事·驾洛国记》一书中,也有“艾饼”的记载。明朝《本草纲目》中,将田艾叫“清明菜”,又叫“寒食菜”,亦名佛耳草,白芒草、黄花曲草等。清明前后,一小篼一小葩地散落在山野间,状如缩小的玉兰,白中蕴碧,厚实的叶面上像有一层淡淡的绒毛,摸一摸有金丝绒般的手感。


民间常于清明前后采摘嫩苗煮熟,揉入米粉中做糕,香糯可口。在各个地方有类似的做法,有不同但可爱的名字:菠菠粿(福州)、清明粑(江西)、清明馍馍(四川),蒿子粑(安徽)、艾果、艾叶饼(广东)。


二、独特气候造就独特味道


粤西地区背靠厚重的大陆,力拔千钧;面朝蔚蓝的大海,俯览华夏。该地区春季潮湿多阴雨,夏季多阵雨或雷阵雨,盛行东南风和西南风。秋季多台风,冬季寒冷干燥,盛行西北风和东北风,属北半球热带北缘气候。


粤西地区地理环境九成以上的土地是由雷琼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历经亿万年风化而成,土地肥沃,十分适宜田艾生长,造就了地球上奇妙而特殊的生物群落——野生田艾。


三、营养价值


使用传统制法,其中加入天然食材,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用田艾制作成饼,具有健脾胃、驱风湿、清热去毒的功效,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这个养生之道。


田艾“吸尘”的食疗效果,更是受到万千女性的喜爱。


还可做“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四、文化价值


田艾文化,是农耕文化中稻作文明的衍生物。而田艾,最初是作为祭祀供品出现在原始部落文化意识形态层面上。


在粤西的农村,每年“二月二”、正穷节、起祓、清明、七月十四中元节、冬至等节庆场合,以田艾作为祭祀供品,用于敬祖宗、祭天神、拜地神,祛邪气,祈求天地神降福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小小田艾,凝聚了人间美好而又朴实的愿望。


田艾传承民间习俗。湛江地区年例、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必备的传统食品,其味芳香可口,带给人美味的享受,广受人们的喜爱,在粤西早已深入人心,田艾饼承载了故乡情、亲友情,它是田园风味,是家庭和谐的桥梁。


五、田艾饼制作工艺

原料:把新鲜艾草、糯米粉、白糖、菠萝蜜叶、椰肉丝、花生、芝麻、冬瓜糖、红枣、陈皮、虾米等原材料准备好。

花生、芝麻要打碎,最好呈粗颗粒状,冬瓜糖切成小粒。


艾草去除老根老茎,留下幼嫩部位,打成绒丝状用水洗干净,放在清水里煮至沸腾,这样去除苦涩,保留其原本的清香。


面团:把适量的糯米粉,放在大盆里,把煮开的艾草和艾汁与糯米粉搅拌起来。

这时候一定要注意,艾草和艾汁要在沸腾的状态下与糯米粉搅拌,这个步骤是为了保证饼皮的弹性。


搅拌均匀后大概需要花费近一小时搓面团,力气越大,时间越久,糯米的韧性就越好,饼皮做出来的口感就越佳。

搓好面团后,切成小剂子待用。



甜馅料准备:把椰肉丝、花生碎、芝麻碎、红枣、冬瓜糖和陈皮放在炒锅里,倒进花生油炒到香味浓郁后,起锅到盘子里乘凉待用。



咸馅料准备:把花生、芝麻、虾米放在炒锅里,倒进花生油炒到香味均匀后,起锅到盘子里乘凉待用。



最后,把小小面团压扁,尽量做得薄点,然后,放进馅料封口。

包好后垫上修剪好的菠萝蜜叶,放入锅蒸待蒸气满锅三十分钟左右叶片全部变黄即可食用。




来源: 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