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高变矮、腰背痛到直不起身,才发现骨骼在悄悄 “变脆”!
很多人忽略了,骨质疏松不是突然找上门的,它会先通过 5 种日常表现发出预警信号,早发现就能早干预。
以下5种日常表现
是骨骼“脆化”的明确信号
1. 不明原因腰背痛 + 身高变矮
这类疼痛多源于椎体骨量流失、承重能力下降,进而引发骨骼内部微小骨折,且常规 X 光片难以察觉。若身高较年轻时缩短超 3 厘米(约两指宽),或驼背情况逐渐加重,需警惕多个椎体可能已发生压缩性骨折。
2. 牙齿松动 + 牙槽骨流失
当全身骨骼大量流失钙质与矿物质时,牙槽骨会随之变脆弱、萎缩,导致牙齿根基不稳,出现松动、牙缝变宽、牙龈萎缩等问题。因此,若牙科医生提示存在严重牙周问题,建议同步做全身骨密度检查。
3. 轻微摔倒即骨折 ——“脆性骨折”
这是骨质疏松最严重且直接的后果。一旦发生脆性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还会显著提升致残与死亡风险。
4. 肌肉酸痛、抽筋 + 全身乏力
骨质疏松常伴随肌肉减少症,表现为骨骼肌的质量、力量及功能下降。这会直接影响身体平衡能力,增加跌倒概率,进而形成 “骨弱 — 肌少 — 易跌倒 — 易骨折” 的恶性循环。
5. 指甲变脆、易断裂
若原本坚韧的指甲突然变得薄脆、易劈裂,或出现纵行条纹,可能是体内钙质、胶原蛋白等骨骼与指甲所需的基础营养流失的信号。
预防骨质疏松,
补充好营养是核心
01
充足补钙:筑牢骨骼 “基石”
钙是构成骨骼的核心成分,需根据年龄调整每日摄入量。成人每日推荐摄入 1000 毫克,50 岁以上女性与 70 岁以上男性则需提升至 1200 毫克。
优先食补:每日保证 300-500 毫升牛奶或酸奶,同时多吃两类食物 —— 一是豆制品,如卤水豆腐(北豆腐)、石膏豆腐(南豆腐);二是天然高钙食材,如西兰花、羽衣甘蓝等绿叶蔬菜,以及芝麻酱、带骨小鱼和坚果。
合理用补充剂:若通过饮食难以达到推荐量,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钙补充剂,常见类型为碳酸钙或柠檬酸钙。
02
补足维生素 D:当好钙的 “搬运工”
维生素 D 的核心作用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每日需摄入 800-1000 IU,补充可从三方面入手。
晒太阳获取:这是最经济且有效的方式。每天让面部和手臂暴露在阳光下 20-30 分钟即可,但要避开夏季正午的强光暴晒,避免皮肤损伤。
食物辅助补充:可多吃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比如三文鱼、金枪鱼等脂肪含量高的鱼类,以及蛋黄、动物肝脏,但单靠食物通常难以满足需求。
检测与制剂补充:建议老年人定期检测体内维生素 D 水平,若存在不足,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维生素 D 补充制剂。
03
摄入优质蛋白质:撑起骨骼与肌肉 “框架”
优质蛋白质堪称肌肉和骨骼的 “钢筋混凝土”,若摄入不足,会直接影响骨基质的形成,进而削弱骨骼健康。
日常需从肉、蛋、奶、豆制品中摄取足量优质蛋白质,具体标准为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 1.0-1.2 克,可根据自身体重计算每日所需总量,确保摄入达标。
来源: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朝闻天下》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天津科学技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