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靠眼睛判断食物干净,没霉斑、无异味就放心吃。可像剩米饭,盖着罩子放桌上看似完好,实则蜡样芽孢杆菌已在悄悄繁殖产毒,加热也难消除,暗藏食物中毒风险。
生活中这类 “看似干净、实则藏菌” 的食物不少,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肠胃不适。今天就聊聊它们,帮你避开饮食隐患。
01.
没放冰箱的剩饭
中午米饭煮多了,不少人嫌麻烦不放进冰箱,直接盛出摆桌上,顶多盖个罩子,想着晚上热了吃。
别以为米饭看着没变化就安全,其实看不见的细菌正在里面 “疯狂繁殖”。煮熟的米饭常温存放,易让蜡样芽孢杆菌(食源性条件致病菌)超标。这种细菌会产毒,摄入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
高温天更利于该细菌生长。研究显示,煮熟米饭在 20℃、30℃、35℃下储存,首次检出毒素的时间分别为 16 小时、8 小时、4 小时。储存温度越高,细菌生长和产毒速度越快。
更要注意的是,其产生的毒素耐热性极强,126℃高温下能耐受 90 分钟。一旦食物中产毒,即便彻底加热,也无法清除毒素。
02.
放在室温的耗油、酱油
炒菜时用了蚝油、生抽,不少人顺手就放在灶台上,想着下次用着方便。总觉得调味料含盐多,自带抑菌防腐能力,常温放着没关系。
但其实并非所有调料都能常温储存,蚝油、生抽(尤其是减盐版,盐分低更难保存),开封后通常得放冰箱冷藏。室温储存容易滋生沙门氏菌等细菌、霉菌,摄入后可能引发发热、腹泻、腹痛等不适。
03.
制作过程不卫生的冰块
不少人喝冰饮后不适,未必是因为太凉,可能是冰块细菌超标。
一项针对北京市 63 份餐饮门店食用冰块的抽查显示:很多饮品甜品店的冰块指示菌水平偏高,制冰或取用过程中存在微生物污染风险。
冰块不干净,关键问题在制冰环节:
一是制冰用具清洁不到位。制冰机、取冰工具未定期彻底清洗消毒,夏季 30℃以上高温下,少量污染源就可能让微生物快速繁殖;
二是操作不规范。取冰人员未戴一次性手套、洗手消毒不频繁,或抹布等清洁用具交叉使用,都可能让微生物进入冰块。
想安全喝冰饮?可以直接购买食用冰或者在家自制,需保证水源和制作过程卫生,且与冻肉、海鲜等分开存放。
04.
来源不明或储存不当的鲜切水果
别觉得刚切的水果就干净,它可能引发腹泻。
鲜切水果若来源不明,难判断原果是好是坏。即便切除腐烂部分,剩余果肉也可能被肉眼看不见的细菌污染。一项研究显示:对轻度腐烂发霉的苹果、毛桃、葡萄,分别检测腐烂部位与内部完好部位,结果两者均受微生物污染,且明显超国家规范限值。
此外,鲜切水果卫生还取决于制作、储存环节:工作人员手是否消毒、刀具砧板是否清洁、水果是否清洗削皮、是否低温存放,任一环节疏漏都可能让其成为细菌温床。
想放心吃果切?优先在大平台、商超购买,避开街边小摊;或者在家自制,切完后尽快食用。
若你本身肠道敏感,或家中老人有 “爱吃剩饭”“饭菜凉透再放冰箱” 的习惯,更需警惕上述风险。
来源: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天津科学技术馆